宁德市蕉城区夏村卫生室村医吴明容在给前来求诊的村民做心电图检查。佘惠敏摄
■ 编者按
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中央新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日,记者深入福建省宁德市采访,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正与地方政府联合实施“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将先进技术与中国基层医疗特点结合起来,让农民可以在家门口使用先进医疗设备筛查诊断病情,使基层成为人们看病就医的首选,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健康的新路。这一实践对全国各地探索基层医改新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低成本健康的思路,就是把世界上最好的材料、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成果拿来,降低医疗成本,解决民众的医疗保障问题。未来基因科学的发展成果也可以纳入。这一套做好了,全民医疗保障费用可以降低到GDP的合理比例范围内。”谈及低成本健康技术的发展时,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中国人口众多,医疗保障不能走美国、欧洲的老路,必须走低成本医疗之路,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科技服务于基层
记者到福建省宁德市赤溪镇的夏村卫生室采访时,正碰上59岁的夏村村民何蕉勤来此做身体检查。村医吴明容把何蕉勤的身份证在读卡器上一刷,他的病历档案就在电脑上显示出来。病历显示,何蕉勤今年曾在村卫生室首次查出过血糖偏高,后转到上级医院——宁德中医院确诊为糖尿病,病情较轻,医嘱不必吃药,但需要定期复查。
“确诊之后,我在这里复查几次了。以前看病得去城里医院排队。”何蕉勤说,现在他在村卫生室就能定期复查,而且只需交1元钱诊疗费。
除了复查血糖,何蕉勤还做了一个心电图。由于心电图需要更专业的医生作出判断,吴明容把心电图上传到网上,再由定点医院的值班医生将诊断结果传回。“一般等半个小时左右就有结果传回来了。”吴明容笑着说,他曾经用这套设备在凌晨四点给一个心梗病人做心电图,经医生网络确诊后,病人马上被送到市医院做手术,一周后就康复出院了。
吴明容使用的这套设备叫做“便携式全科医生工作站”,一个手提箱即可拎走,里面的设备除了便携电脑和身份证读卡器,还包括检眼、检耳、血糖、尿常规等多种医疗检测仪器,可做多项基础医疗检查。“有了这套装备,村民可以小病不出村,大病早转移,医疗费用也减少了!”
这套设备就是“海终端”,整合了心电图、血压等14项检查功能;它所连接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叫做“全科医生综合服务管理云平台”,可开展国家要求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及远程心电图诊断、村卫生室质控等基层特色医疗服务。“海终端”和“云平台”这2大核心技术合起来,就是中科院自主研发的“海云工程”项目,这是服务于农村基层的低成本全民健康解决方案。
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表示,海云工程的试点推动了当地的医改进程。“设备小巧轻便,方便医生出访随访。利用流动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健康档案无缝对接并共享。过去村级医生写的医疗记录谁会相信你啊,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就能实现快诊断快治病。”据悉,海云工程从2011年起在宁德试点,目前已完成1期152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并启动2期458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预期到2014年一季度完成全部3期工程,可实现宁德市2000多个网底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改进来源于需求
在宁德试点的三年中,中科院的“海云工程”技术服务团队一直在根据用户需求和试点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所推出的产品。
“我们要让技术适合基层需要,而不是简单把医疗设备下移。”深圳中科强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石说,“在宁德,我们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探索出镇村医疗协作、村级诊疗收费模式、镇村质控体系、村医绩效评定等若干新模式。”
以质量控制体系为例。配备了“海终端”的村医,其检测结果要得到县市两级医院的认同,就必须建立质控体系。“质量是生命线,我们已经建立了两个质控中心。”宁德市卫生局副局长宋一凡说,“从一期试点的检查评估结果看,村医的检测结果准确率很高。”
宁德市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齐育英介绍说,质控就是拿已知浓度的样本,用不同仪器检测,看结果是否一致。“海云工程的每台设备出厂会校准,开机有自检,我们质控中心则是在运行中对每个点采样。目前是一周检测一部分,一个月全检一次。”
“质控的要求是宁德市卫生局提出的,而将其落实的技术则是中科院提供给强华公司,再由强华公司做出产品,并根据试点的反馈进行调整做成的,前后做了一年多才完成。”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说,“以前医疗器械的研发方向是专门化。而低成本健康医疗设备的研发方向正好相反,要全科、方便、集成、便宜,还需要低成本的流程规划。”
中科强华公司海云工程项目宁德负责人沈杰表示,下一阶段,强华公司还将配合宁德市卫生局继续做好技术创新和售后服务工作。
对产品提出改进要求的不仅仅是宁德,还包括海云工程在全国各地的试点。事实上,仅仅海云工程的海终端设备,从2007年至今,就已经更新到第六代产品了。黄石说,最开始他们的目的是让农民在50元钱以下就能做一次体检。所以第一代产品是一张集成了很多功能的检查床,卖25万,结果发现很多地方不适用。经过数次改进后的第四代产品,是2010年做出的针对村卫生室的专用检查床,3.5万元一套,含40多项检查项目。“从这个时候开始往农村基层装备,装了500多家,发现无法持续,因为设备庞大,运行成本太高。于是我们做成便携式出诊包,放下去比较受欢迎。”
便携式出诊包是第五代产品,也就是已在宁德试点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工作站”,1.98万元一套。现在,根据试点中反映上来的问题,强华公司又改进出第六代产品——数字化、模块化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工作站。黄石说:“第五代产品集成度太高,一个仪器坏了整台设备要一起送去检修。于是我们把所有东西模块化。售后服务时,如果一个芯片坏掉了,换一个新模块一装就好。同时这是可拓展设备,如有新增检测项目,也可以做成新模块放进去。”
作全产业链布局
中科院目前已在福建、江苏、广东、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先后建立了4000多个海云工程示范点,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7000个。而中国的行政村有60多万个,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低成本健康产业的产品有很多,仅中科院就有三十多个研究所在做这方面的科研工作。除了面向农村基层的“海云工程”,还有走入普通家庭的“移动健康”,甚至包括应用于科技援非和抗震救灾的模块化箱房诊所和箱房医院。
深圳先进院已开发出可采集心电、血压、血氧和体温的健康配件以及手机软件和电视机顶盒健康数据查询软件,完成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站的开发,并于2012年5月开始在深圳试运行。“移动健康是把医疗资源从医院推广到家庭,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副研究员蔡云鹏表示,进口芯片成本难以控制,功能也不足,他们已开发出可采集身体信息的低功耗、低噪音、低成本的新型国产芯片,并成功应用于蛟龙号潜航员生理指标检测。“从芯片、设备的制造,到健康管理软件的研发和健康云平台的建立,以及与医生资源的整合,甚至相关标准的建立,我们已打通从前端的芯片到后端的标准的全产业链。我们2012年试点,今年开始运营,希望一年内达到1万活跃用户的规模。”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我国第一个低成本健康特色产业园自2011年10月开园至今,已有16家企业入驻,其中两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已过亿元。
“低成本健康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财富增加,人民健康需求增加,对低成本健康产业的需求会高企。”于2006年最早提出低成本健康概念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如今,低成本健康的理念已成为国内外业界的共识。“现在外企是从三甲医院往下走,而我们做低成本健康产品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如今,GE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大公司也推出了各类移动健康产品,并进入中国市场。樊建平认为,在低成本健康领域,双方技术水平相当,中国市场需求也很大,中国企业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创新,牢牢占有低成本健康的主场优势,不要被洋品牌抢走这块宝贵的市场。
(原载于《经济日报》 2013-11-12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