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转化
【中国科学报】“自费创业”在嘉兴
——中科院成果转化掠影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13-10-3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字号: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角,是除却舟山以外,浙江最小的一个地级市。
  但就在这块“袖珍”的土地上,孕育了马家浜文化,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里风景秀丽,人民富庶,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支撑起这一美誉的,是嘉兴发达的民营经济。不过,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认为:“这些企业大都经营传统产业,产值比较低,长此以往不可持续。嘉兴要转型发展,只能靠创新驱动。”
  都说中国科学院是“科技国家队”,但在10年以前,整个浙江省还没有一个中科院的建制单位。带着浙江人特有的敏锐嗅觉,嘉兴市政府意识到,中科院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贝”。
  2004年,中科院在全国的第一个平台型成果转化中心在嘉兴成立。此后几年,中科院嘉兴中心快速发展成国内规模最大、成效第一的院地合作平台。2011年2月,中心正式升格为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
  目前,该研究院已引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17家中科院研究所,在嘉兴成立了20个工程中心。截至2012年底,转化项目中单个项目转化产值超亿元的已达18个;近4年,研究院和工程中心的项目和成果转化每年新增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利税超10亿元,连续6年获得中科院“院地合作一等奖”。
  谈起科技成果转化在嘉兴成功的秘诀,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秋荣总结了八个字:自主创新,自费创业。“研究院引进的中科院领军人才在嘉兴科技城孵化创办了26家高科技企业,累计注册资金13515万元,其中由领军人才团队和个人现金出资入股就达到了5614万元。”他又强调说,“这里面没有一毛钱无形资产。”
  在全国范围内,嘉兴开出的条件并不是最优越的,还让科研人员再往里投钱?对嘉兴来说,这似乎是一步“险棋”。
  “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起步倒是很红火,但中间遇到一些困难,后面不了了之,最后落空的也很多。”柴永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所以我们会想方设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真金白银投进来,而不是简单地将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
  事实上,这种做法的确吸引了一批有胆量的科学家。嘉兴科民电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夏洋和他的团队投资了200万元,而他们的目标也很直接,就是要用自主创新技术,抢占光伏这块阵地。
  夏洋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他手中攥着一块“高效黑硅太阳能电池”。他首创的这项技术是2010年引入嘉兴的,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成熟,目前多晶黑硅电池量产后,在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转换效率高达18.3%,属世界最高水平。
  此外,公司还成功研制出原子层沉积生产用设备,可用于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背场钝化,能进一步提高硅电池的转化效率。2012年,公司研发的高端刻蚀装备专利技术在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以610万元的最高价竞拍成交,成为那次拍卖会的“标王”。
  “北京的创业成本太高,如果不是来了嘉兴,我们可能做不成这件事。”夏洋感慨说。目前,研究院依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微电子所、电工研究所核心技术团队,在嘉兴积累了2160万元的研发仪器、6720万元的中试平台设备和100多人的研发团队,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光伏产业技术研发的集聚地,成为浙江发展和提升光伏产业最核心的科技支撑。
  “只有科研人员投入了,有一定责任在里面,创业的成功率才会高。”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建宇说,“这让嘉兴成为中科院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完美结合的典范。”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3-10-31 第1版 要闻)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