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经济日报】突破一个点 打造一条链
——关于自主研发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访札记(下)
发布时间:2013-09-18 来源:经济日报 佘惠敏 【字号:  

  “深紫外”项目是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的一个。为扭转我国科研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主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2006年,财政部和中科院率先启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经过7年努力,包括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项目在内,如今已有9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余11个项目也都进展顺利。

  从提出理论依据、生长核心材料,到制备核心器件、做出成品装备,“深紫外”项目每一个关键环节的突破,都是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成果。与其他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相比,“深紫外”的最大特色是,在突破了核心技术这个点后,马不停蹄地向下游延伸和发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

  这个特点至少带来了两大好处。

  首先,它确保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生长出KBBF晶体,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我国取得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当然,科研领域的竞争永无止境,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如果不及时转化成应用成果,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就有可能被别人所赶超。所以,在突破一个点后,打造一条完整的创新链,并且让这个链条上的前后各个环节互相照应、互相促进,才能稳固我们的优势领域,铸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其二,它为我国重大科研装备的自主研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要打造完整的创新链,多个学科研究力量的强强联合必不可少,这就使得“深紫外”项目在组织和运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在预算方面,取消以课题为单元的预算分配模式,采取按项目整体需求分年度配置资源的方式;在组织实施方面,汇集和调动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力量,统筹协调各类技术资源;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总体部与子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知识产权协议,设立知识产权专员进行知识产权策划、保护、转移及利益分配等过程管理……当然,科学仪器类型多样,基础及条件不一,今后在实施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照搬“深紫外”,而应该根据每个项目具体特点确定合适的组织模式。

  从原创科学思想的提出到应用成果的实现,“深紫外”项目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科学价值链。它让我们看到,只要有了核心技术的突破、科学的组织策划、合适的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是完全可行的。有了国际独创的新仪器装备后,再发展出新的试验手段,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想必为时不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