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经济日报】一台好装备 多年苦功夫
——关于自主研发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访札记
发布时间:2013-09-10 来源:经济日报 佘惠敏 【字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让人惊艳的成绩背后,那些令人敬佩的苦功。而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研发来说,台下的功夫又何止十年?

  我国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的研发过程就几近半个世纪!

  早在1965年,俞鸿儒在他年富力强的37岁时就受命研究先进高超激波风洞技术。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他创立了激波风洞爆轰驱动技术。在中科院和863计划的联合支持下,1998年在俞鸿儒院士领导下,力学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运行的氢氧爆轰高焓激波风洞JF10。其后,研发团队先后于2003年探索出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技术,2006年探索出正向爆轰驱动膨胀管技术,2009年探索出双驱动段正向爆轰技术。正是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2008年立项的JF12风洞才得以在短短4年后的2012年,就完成现场测试和项目验收。作为首个具有中国人独立知识产权,其技术指标目前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如今的JF12已成为国家重大工程主力设备,正在我国先进飞行器的研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典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不仅需要长期计划和连续积累,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

  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关键设备——超导成像频谱仪的研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超导接收机1998年就已投入使用,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一边是天文观测和研究人员利用这台仪器做出了很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边是那些仪器研发人员依据科研需求并结合现代科技进展做出使用效率有了20余倍提升的新接收机。如今,2010年投入使用的超导成像频谱仪已经显示出它的威力,成为庞大的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中最重要的“画笔”。而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发现紫金山天文台负责仪器研发的团队,又在打造更精微的芯片。当十年期的银河画卷计划完成后,接收机会不会再次更新换代?答案似乎已不言而喻。

  一台好装备,多年苦功夫。不仅建成一台好装备,需要花费多年苦功,利用这台好装备做出好成果来,同样需要耗费苦功。想用风洞“吹”出个先进飞行器来,少说也要吹个几千上万次。想用超导成像频谱仪给北半球天空中的银河核心区域画个肖像,时间规划也是以十年为期。

  然而,这样的苦功夫也确有所值。高端仪器装备的研制,与其所在领域的科研能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科院力学所和紫金山天文台两家单位,就正是在这样的高端仪器设备研发过程中,站到了同领域的国际顶端水准上。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科研团队,能像他们这样,做出国际先进水准的科研仪器,让我国的科研实力更加雄厚起来。

  (原载于《经济日报》 2013-09-10 13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