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周操控“龙脑”
6月24日9时15分,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三名潜航员的驾驶下,顺利到达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的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而令咱沈阳人自豪的是,来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刘开周博士有幸参加了此次下潜任务,亲眼见证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沈阳面孔”操控“龙脑”
在下潜试验中,刘开周主要负责“蛟龙”号潜水器控制系统“龙脑”的工作,保证潜水器可以安全可靠地在7000米级深度下正常工作,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潜航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其作业效率。众所周知,“蛟龙”号的主要目的是开展科学考察,包括采集水样、沉积物样品、生物标本、矿物标本等。要完成上述科学考察的首要前提是要保证潜水器的各种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正常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减少潜航员操作潜水器的劳动强度,而这些都有赖潜水器控制系统来完成。
与3名神九航天员互致祝福
科学考察中,将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距离航行的方式称为定高航行。该功能的实现与海底地形变化、传感器性能、推进器能力有很大关系。
这次海试地点是在马里亚纳海沟,与前几年相比,海底地形更加复杂,因此对高度计和潜水器操纵能力要求更高。前几次试验中,高度计数据不太理想,会增加潜航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刘开周需要在接近海底时,调整相应的参数,同时需要在现场排查其他声学设备对高度计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当蛟龙到达最大深度时,刘开周、叶聪、杨波三名潜航员向距离地球343公里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
压力相当于用手掌托7层楼房
那么在7000米的深海中,“蛟龙”号将面临哪些难题?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巨大的压力对设备密封性的考验。而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大1个大气压,要到达7000米的海底,潜水器就必须承受得起700个大气压,这相当于一个人用手掌托起一栋7层楼房,而1平方厘米也就是指甲盖那么大小的单位面积上,要承受700公斤。虽然舱内感觉不到这个压力,但潜海过程中温差很大,最开始潜水的时候三四十摄氏度,但到了深海,温度急剧降低,如果是到7000米的海底,舱壁温度只有2℃左右,相当于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春夏秋冬都得经历一遍。
同时,由于深度加大,对潜航员的体力要求更高了。以第四次下潜为例,从5时24分潜水器入水,至15时30分左右浮出水面,试验全过程达到了10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