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新华社】“蛟龙”号潜航员刘开周揭秘深潜
发布时间:2012-07-20 来源:新华社 王振宏 王莹 【字号:  

“当通过观察窗看到前面约20米远范围内的场景,7000米以下的海底就像湖边浅水区,这让我们很兴奋。”作为首次突破载人潜水器7000米深度的潜航员——刘开周18日在沈阳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参与“蛟龙”号控制软件设计研发和下潜海试的点点滴滴。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于2002年底立项。现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刘开周2004年开始参与相关工作。他主要负责“蛟龙”号上的控制系统研发,包括潜水器信息感知、导航、控制、综合信息显示和控制数据后处理,相当于潜水器的“大脑”,也因此被称为掌握“龙脑”的人。

8年来,刘开周多次参与“蛟龙”号海试,从最浅的50米深海区试验开始,先后成功完成了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在这次7000米级海试的第四次下潜中,他与另两名潜航员叶聪、杨波一起,首次突破载人潜水器的7000米深度。

刘开周说,此次海试可谓考验多多,“蛟龙”号启程伊始接连遇到台风,自己下潜的6月24日早上又是一场倾盆大雨。5时24分,“蛟龙”号在海中开始下潜。

“下潜速度为每分钟30米——40米,开始还能看到外面星星点点的生物发出的亮光。下潜到几百米以下时外面已经漆黑一片。下潜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作业任务,总共有20余项。到达海底时,通过观察窗发现海底的黄色泥沙上面遍布比蚂蚁窝大一些的小孔,可以看到类似蒲公英模样的生物、白色的海参等。”

“蛟龙”号在海底停留了近3个小时,进行了海底航行、布放标志物、采水样、采沉积物、照相摄像等作业。“当我们把诱饵放下进行沉积物、水样采集等作业时,发现诱饵附近出现了鱼、虾等,虽然数量没有浅海多,但是虾的颜色很鲜艳,鱼的种类也是我从没见过的。”刘开周说。

这次下潜总过程超过10小时。刘开周说,虽然在舱内不存在失重、压强大等问题,但每次下潜长时间守在狭窄的空间内,周围一片漆黑,对人的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尽管对试验的海区进行过前期调查,包括海底的地质条件等进行过预估,但海试仍然有一定的风险。

刘开周说,“蛟龙”号研制与海试历时多年,能参与其中,深感荣幸。“从开始设计、研制、调试到进行海试,每一次海试都是一次改进、完善过程。下一步‘蛟龙’号将进入应用性试验阶段,控制系统将针对应用作业不断改进。另一艘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究也在开展中。小时候的理想不会把自己同‘载人潜水器’这么专业的名词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事业努力的方向。”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