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蛟龙”归来 揭秘深潜
发布时间:2012-07-17 来源:人民日报 余建斌 【字号:  

7月16日上午,“蛟龙”号乘坐母船——“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标志着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

7000米是“蛟龙”号最大设计深度。突破7000米深度,既是“蛟龙”号自身能力的验证,也是中国载人深潜发展和深海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亲历此次海试的“蛟龙”团队,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收获。

7000米海底,生物和地质多样性令人惊叹

记者:大家都想知道,7000米的海底到底什么样?对科学研究有什么帮助?

刘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海底发现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等科学现象,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使用载人潜水装置到达深海现场进行环境调查采样作业的最佳范例。

崔维成(海试现场副总指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蛟龙”号试航员):我这次是作为科研人员到的7000米海底,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都让人惊叹。我们的深潜范围大约是25平方公里的海底区域。

第一次下潜到6900多米的海底时,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生物,就是一片荒凉的沙漠,荒芜一片。再一次下潜时则发现了海参和少数生物。而在第五次下潜时,我们做了精心准备,带了诱饵下去。没想到一放诱饵,许多大大小小的生物从海底的沉积物里跑出来,像蚂蚁搬家一样把诱饵搬走,甚至还有一条大鱼游了过来。

在最后一个航次,我们在海底巡游了半小时左右,走了个较长的航线,看到了至少3种不同的海底形貌,有的地方都是小裂缝,有的则是光秃秃的,有的地方又有点像刚发生过地震,堆着坍塌的石块。

我们在7000米海底取了海水和沉积物样本,取了海参样本,还拍了大量的视频。通过视频分析,初步判断在我们下潜的这片海底区域就存在着多达11种生物。同时我们在海底也做了很精细的地底测量,精度比船上做的高很多。

叶聪(“蛟龙”号潜航员、“蛟龙”号主任设计师):我们在3000米和5000米海试时到达的海底是平原类型,起伏不大,这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就有山坡、山顶的不同感觉,经常是开着潜水器一二分钟,地势就出现几十米的深度变化。

7000米海试我一共下潜了4次。唐嘉陵(潜航员)第一次下潜到达海底后,他感觉像到了月球上,因为没看到生物,一片荒凉。后来我们下去,就发现了生物。在7000米海底,相隔几公里能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非常神奇。

我是个工程师,不是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也不由自主对7000米海底感到深深的惊叹和好奇。我觉得这几次下潜还远远不够,7000米海底我还想去。

多次突破最大设计深度,海底作业技术和能力得到验证

记者:这次“蛟龙”号深潜,有哪些突出成就?

刘峰: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东南侧,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蛟龙”一共下潜了6次,3次接近7000米,3次超过7000米。试验对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及母船系统共313项功能、性能、指标和作业内容进行了逐一验证,对一些关键项目进行了多次试验和验证。

“蛟龙”号此次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海底作业技术和能力得到了验证,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蛟龙”号项目10年投入4.7亿元经费,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走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创新道路。我们在4年中从1000米到3000米、5000米,再到7000米,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记者:与其他深潜试验相比,“蛟龙”号在技术上达到了什么样的高点?

  崔维成:让我们高兴的是,潜水器在7000米深度的安全性得到了确认,功能和性能都得以实现。尤其在国际深潜界,应该说是树起了一个新的标杆。因为其他国家的大深度载人深潜器试验中,对设计的最大深度试验都只有一次。而我们这次7000米级海试中,其中5次实际上都算得上是7000米级的深度。中间出现故障,我们也是上来排查后再下水。这种海试方式,使潜水器试验得很充分,充分检验了它的能力。

目前,“蛟龙”号已实现60%的国产化,40%的设备采购自国外产品,最关键的动力系统、生命支持和载荷应急抛载系统都由自己研制。

深潜过程中,有虚惊也有风险

记者:在7000米级海试中,有没有出现过惊险?

叶聪:7000米级海试中,确实还发生过紧张的一幕。有一次下潜,从中午12点多开始,有接近一个小时水下没有传送任何数据上来。深潜部门的操作规程要求,潜水器和母船之间在15分钟之内必须联系一次。可到了35分钟后还没有反应,指挥部的气氛有点紧张,后来连北京陆基保障中心都打来电话询问了。

这时候我也坐不住了,赶紧到控制间抓起水声电话呼叫。到了下午1点15分,水下传来了唐嘉陵的声音:“向九、向九,蛟龙报告,潜水器运行正常,人员状态良好。”当时我能感觉得到,从马里亚纳到北京全都松了一口气。

原来,潜航员专心作业时,不小心把话筒的按钮压住了,一直没有放开,一直在录音状态的通信系统占用了数据上传的通道。

记者:下到这么深的海底,你和同伴觉得压力大吗?感到紧张怎么办?

叶聪:“蛟龙”号要突破7000米的深度,对于研制团队、现场技术保障团队是极大挑战。下潜过的人经常说,甲板上、陆地上的人会比水下的更紧张,所以我认为缓解紧张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蛟龙”、体验下潜。我相信,“蛟龙”很快会向科学家和工程师敞开舱口盖,等到下潜次数过百上千的时候,她会赢得更多尊重和信赖,这是我们研制、试验团队的共同目标。

其实在海试现场,很多普通岗位,比如加油、充气和清洗之类的工作人员,在“陆上”很多都是课题负责人,我们的海试团队就是这么一支紧紧围绕“蛟龙”,为“蛟龙”服务的团队。

潜航员欢迎女性加入,未来将出现“蛟龙”二号和三号

记者:有没有计划招收女性潜航员?

刘峰:目前,全球下潜达到和超过7000米深度的11个人当中,中国占8位,其中我们经过正规培训的职业潜航员只有2位,其他均为“蛟龙”号的研制人员。

在招收第一批潜航员时确实提出要求男性,经过几年的试验以后,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我们感觉到下一批潜航员招收时,性别不应该成为障碍。对潜航员的主要要求就是心理素质要好。深潜试验中特别是下潜时要经历数个小时,基本上处于非常黑暗的环境中,对心理素质要求很高。

目前在美国有好几位做过潜航员的女性,日本也有一位刚刚参加培训的年轻的女性潜航员。未来我们将会招收更多的潜航员,也欢迎条件适合的女同胞加入队伍。

记者:普通人能够乘坐“蛟龙”号下海吗?

崔维成:普通人未来也能乘坐载人深潜器下海,但目前运行成本比较大,费用会比较高。这和太空旅游相似。

记者:“蛟龙”未来有什么计划?

金建才(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我们在载人潜水器领域先抢占制高点,随后回过头来再来发展不同深度的系列深潜器。我们很快会进入实实在在的研发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蛟龙”二号、“蛟龙”三号不同深度级别的载人潜水器诞生。从整个深海装备发展来看,“蛟龙”号也是深海新兴产业的必需技术储备。未来深海采矿,就需要像“蛟龙”号这样的载人潜水器。

刘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初步揭示了深海的奥秘,根据目前国际上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趋势分析,“蛟龙”号可以维持的深度和作业优势时间不会太久。我们认为,为了充分发挥“蛟龙”号的效益,“蛟龙”号应立即投入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勘查应用。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