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新华网】梦想照亮深海大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勇破7000米深度纪实
发布时间:2012-06-26 来源:新华网 罗沙 【字号:  

盛夏,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闪动着中国“蛟龙”的飒爽身影。

24日,这只红白相间的中国龙矫健地跃入蔚蓝的大海,向着无尽海渊前进的身影义无反顾。7020米,这是中国人在世界海洋最深处留下的坚实足迹。“可下五洋捉鳖”的古老梦想,随着“蛟龙”的探照灯光在这一刻照亮了深海大洋。

“潜向7000米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中国“蛟龙”从来不畏惧各种考验,潜向7000米的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或许天公有意在考验这条无所畏惧的中国龙,刚刚从江阴启航不到1天,海试团队就被台风“玛娃”阻隔在长江口,不得不在锚地避风2天。

11日,经过8天航渡终于抵达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的海试团队,又迎头遇上超强台风“古超”。下潜日期被一再推迟,海试队员一边维护调试着心爱的潜水器,一边心急如焚地盼望天气好转。天气预报员苏博一时成了全船最热门的人,每天被队员们“围追堵截”,恨不得生出呼风唤雨的本领。

15日,海况终于好转。自去年5000米级海试后便一直“蛰伏”的中国“蛟龙”初露锋芒,一口气下潜至6671米深度。潜水器和海试队员们的良好状态,让现场总指挥刘峰难掩心中的喜悦:“这个结果,比我们预料的好得多。”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海试队员们信心满满即将开始第二次下潜试验时,18日甲板检查时,“蛟龙”号液压系统一根油管被发现出现破损。下潜试验的再次推迟,让海试队员们冷静下来。这些日子里,潜水器维护支架上的灯光彻夜不息,忙碌的身影一直晃动到天亮。

19日第二次下潜试验,“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6965米。22日第三次下潜试验,“蛟龙”号更是成果丰硕,在接近7000米深度的海底作业3个多小时,获得多个沉积物、海水和生物样品。新奇的“海底来客”,让海试团队许多资深海洋专家都忍不住聚集围观。

“三次下潜试验,海试团队复核了潜水器200多项性能和功能,先后针对水下通信系统、液压系统、可调压载系统、推力器等方面出现的故障进行了认真排查。”刘峰说,“海试队员们的认真负责,是我们成功完成海试的基本保证。”

“许多人问为什么我们迟迟不下潜7000米,我要说的是,在没有完全验证潜水器所有的性能和功能并做好充分准备前,我们不会贸然下潜。”海试现场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说,“‘蛟龙’号将来要进行应用,就不能让任何问题和故障潜伏,把隐患留给用户,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精心组织、安全第一、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海试队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标语下一路奋战,“蛟龙”号距离其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深度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24日清晨,伴随着一场瓢泼大雨,中国“蛟龙”开始了历史性的征程。1000米,3000米,5000米……矫健的中国龙在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的驾驭下稳步下潜。北京时间8时55分,水面监控屏幕上潜水器下潜深度数字悄然指向7005米,现场指挥部顿时一片欢腾。

这是中国“蛟龙”出生后进行的第49次下潜试验,这更是中国载人深潜走到世界深潜前列的时刻。

“在冒险家和懦夫之间,有一条踏踏实实的路属于中国载人深潜”

“我们不是冒险家,不是赌徒,也不是无所事事的懦夫和胆小鬼。在冒险家和懦夫之间,有一条踏踏实实的路是属于我们的。”这或许可以称之为“蛟龙”号海试团队的座右铭。

随着大陆资源日益枯竭,海洋正在成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60多年来,人类深海探险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对探知深海的渴望也推动了深海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促使深海技术装备不断走向成熟。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类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更少,目前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

而中国“蛟龙”从2002立项伊始,到2009年开始1000米级海试,直至今日7000米级海试,只用了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行们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

载人潜水器的深度往往是最能吸引公众眼球的地方,然而身处中国载人深潜队伍的人,却从来不希望把深度作为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名片”。

“下潜深度虽然是载人潜水器最直观的性能表现,但绝不是载人深潜追求的所有目标。在潜水器下潜深度的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功能和性能内容,这才是我们每一次海试更重要的任务。深度本身只是没有内涵的表观数字。”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说。

“实现深海极端环境下海底作业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的真正目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证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刘峰说。

中国“蛟龙”,绝不是一台一猛子扎到马里亚纳海沟最底部,拍几张照片、几段视频就匆匆返航,拿着深度数据沾沾自喜的海底探险者。它是一台踏实可用的、能为科学家开展深海研究服务的作业型潜水器。

正如海试团队一位资深专家所言:“做载人深潜,既要勇敢突破下潜深度,又要踏实做好潜水器的各项功能和作业能力。这条路走不好,就会失去扎扎实实进军深海、探索大洋的机会。”

“我定要重返大海,实现那奔涌的潮汐所召唤的梦想”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共计96名参试队员,来自国内18个单位,有52人参加过全部的4次海试,有55名中共党员,年龄30岁以下的12人,50岁以上的41人,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4岁,有14名参试队员在7000米级海试期间度过自己的生日……

随“蛟龙”号海试团队出发以来,记者发现自己的微博多了一些异性“粉丝”。海试的这些日子里,她们总是不停地刷新着网页,如饥似渴地获取来自海试第一线的任何消息,还常常向记者“打探”前方的一点一滴。

她们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她们都是默默无闻的海试队员的妻子、女儿、朋友。

一位海试队员妻子的朋友通过微博告诉记者,这名海试队员参加了“蛟龙”号从1000米级到7000米级的所有海试。就在1000米级海试出发前,他襁褓里的孩子不幸夭折,却依然在10多天后踏上了深潜的征程。一年后的3000米级海试期间,他的第二个孩子呱呱坠地,却仍然无法在妻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刻守在她身边。

海试期间,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海试团队中的一位父亲给他即将参加考试的女儿写去一封邮件:“在你人生中这个重要的时刻,作为父亲的我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海上,不能陪伴你走进考场,不能给你一个鼓励的微笑与眼神,甚至连打个电话也不方便。你微博上的只言片语‘我要高考,爸爸要出海’让我读出你对爸爸陪着走进考场的期盼与不能送考的无奈……”

记者无法想象,这些为了“蛟龙”号一步一步潜向深海默默奉献的,是怎样的一群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他们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在他们看来,在“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这样的人和事已经太多、太常见。

有一首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的诗歌,在这群平凡的人之中传唱:

“我定要重返大海,

去实现那奔涌的潮汐所召唤的梦想,

那不羁的召唤、不争的使命,无法违抗;

我只求海风劲吹、白云翱翔,

我只求浪花跳跃、白沫翻飞、鸥鸟欢唱。”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