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海水是苦涩的,我却尝到了甜味”
——试航员、中科院声学所张东升博士自述
发布时间:2012-06-25 来源:科技日报 陈瑜 【字号:  

图表:蛟龙号7000米下潜诸多挑战。EG365/CFP

  6月1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我来说,却不平凡。这一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7000米级海试的第二次下潜,也是第一次正式作业,作为本次下潜任务中的左试航员,我除了负责声学系统的水声通信、测速、避碰和成像等声学设备的操作外,还将操作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对7000米海试区域的海底进行微地形地貌调查。在此之前,我国尚未对超过6000米深的海底做过微地形地貌调查,若本次试验成功,将创造使用国产声纳对超过6000米深的海底进行微地形地貌调查的新纪录,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北京时间早上4点40分,我第9次坐在了熟悉的左试航员位置上。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甲板操作人员很快将潜水器布放到海面上,完成水面检查和请示后,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潜水器入水几十米后,我首先开启了水声通信机,同母船建立了数字通信。

  通过该系统,潜水器和母船之间每64秒可进行一次数据传输,舱内试航员可以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之间,像QQ聊天一样进行文字交流,还可以将水下拍摄的照片传输到母船。

  下潜的过程是枯燥的,也是繁忙的,每隔十五分钟我们需要同母船沟通一次,偶尔还通过文字向母船报告潜水器状况,另外两名试航员也在忙碌地进行各种检测。

  8点半左右,我们的下潜深度已经接近6700米,通过估算,此时潜水器距底高度在200米左右,主驾唐嘉陵相继开启了多普勒测速仪、避碰声纳和成像声纳,通过多普勒测速仪我们很快得到了距底高度,在距底100米时,潜水器释放了第一组压载铁,潜水器的下潜速度逐渐变慢,我们的作业任务正式开始。

  根据作业计划,我们首先完成了标志物的布放,随后完成了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取样,接下来就是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工作了。

  与每次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作业流程一样,我首先调整了声纳工作参数,由于不同区域海底对声波的反射特性有较大差异,所以需要在现场调出合适的参数后,才能获得理想的测量结果。十分钟后,设定好参数,潜水器正式开始了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微地形地貌探测作业。

  我们根据已有的资料选定西北向为潜水器的前进方向,设定在6930米深度进行定深航行,航速约为1节,在航行过程中,我时刻注意着声纳图形用户界面上海底地形地貌的变化,探测区域地形先浅后深又变浅,右侧区域有一个明显的地形隆起。它不像去年5000米级海试中探测的区域那样平坦,探测区域的地形图一定很漂亮。

  从11点11分到12点02分,潜水器完成了51分钟的声纳探测作业,测线有效距离约为1500米。

  在潜水器上浮过程中,我们一行三人轻松地交流对本次下潜的看法,唐嘉陵和我说,“东升,这次下潜你可是到了7000米!”我一愣,随即明白了,本次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微地形地貌调查,探测区域最大深度已经超过7000米,这肯定也是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最大探测深度纪录了。

  顺利回到水面,搜寻、定位、挂钩、拖曳、起吊、航车回位、开舱口盖、出舱,一套熟悉的流程过后,我们三人依次出舱,受到在甲板上等待的海试队员的热烈欢迎,当然也“享受”了那一桶为庆祝打破下潜纪录而浇下的海水,海水是苦的、涩的,我却尝到了甜味。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