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蛟龙”号创7020米下潜纪录
发布时间:2012-06-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 【字号:  

“蛟龙”出水。 新华社记者罗沙摄

6月24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达7020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北京时间24日凌晨4时30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举行了试航员出征仪式。5时,下潜试验正式开始。5时24分,潜水器布放入水,5分钟后开始注水下潜。

8时55分,“蛟龙”号下潜深度已达7005米,随后在7015米的深度第一次坐底。9时15分,“蛟龙”号成功下潜到7020米的深度。11时53分,“蛟龙”号抛载上浮。16时许,潜水器顺利回收,3位试航员平安出舱。

据海试现场指挥部消息,“蛟龙”号坐底后开展相关作业的同时,执行本次下潜试验的试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在海底向“神九”航天员送出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17时41分,“神九”航天员向创造载人深潜新纪录的潜航员表示祝贺和问候: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中,经4次下潜试验就突破7000米深度,说明潜水器性能稳定,海试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深海蕴涵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海底热液矿床含有多种金属,尤其金、银等贵金属含量远高于一般的陆地矿床,被称为“海底金库”。另外,海洋还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潜在的石油储量高达1350亿吨。美、日、法、俄这些掌握深海技术的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深海探测及矿藏开发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上述国家已拥有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但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刘赐贵表示,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国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他认为,一套开放的、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提高“蛟龙”号使用效率、扩大“蛟龙”号影响力、促进深海高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虑海洋不同方面的需求,“蛟龙”号将有可能开发一系列深潜产品,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日常业务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