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海洋报】众志成城向深海
——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水池试验
发布时间:2012-06-06 来源:中国海洋报 赵建东 【字号:  

6月3日,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期待中,在至亲好友的牵挂和祝愿中,随着一声长鸣,“向阳红09”船缓缓离开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奔赴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队开始了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上试验的征程。

“蛟龙”初入水

“关闭舱口盖,起吊潜水器。”随着“蛟龙”号本体总师组副总设计师胡震一声令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吊车的牵引下从高装调试台架上升起,调整好位置后又缓缓下降、着水。

4月6日,承担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海试关键任务的“蛟龙”号,在江苏无锡完成了维护和联调,开始了水池试验。水池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各种部件在水下的运行情况及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以提高在正式实施7000米级海底试验时的成功率。4月6日的试验主要是考核电力与配电系统、声学通信及潜水器在水中的状态。

一大早,参加水池试验的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室的工作人员、中科院声学所杨波、沈阳自动化所刘开周、潜航员付文韬和唐嘉陵等早早来到了调试水池车间。叶聪、杨波和刘开周进入潜水器舱内,随着胡震下达试验命令,“蛟龙”号在吊车的驱动下,慢慢进入长约20多米、宽约8米的长方形船坞。

“考核接地系统。”胡震发出指令。回答是“一切正常!”

舱外,杨申申和杨雷划着橡皮艇,来到“蛟龙”号身前,摘下缆绳。

“进入水池,开始注水。”胡震接着发出指令。

舱内,叶聪打开注水按钮。只见水面上“咕咕”冒了几个泡,“蛟龙”号渐渐下沉。“定深5.5米。”“定深9米,最大深度12米。”叶聪将潜水器做了一个水中定位,通过对讲机进行汇报。

“‘蛟龙’听到请回答,报告一下水声设备工作情况。”胡震一丝不苟地让潜航员测试潜水器上的系统。

“前面左转大约5度,开出去。”在听到胡震的又一个指令后,叶聪驾驶“蛟龙”号向船坞外深约15米、直径85米的圆形小湖驶去。小湖坐落在山坳里,周围的青山绣着翠绿,时而传来几声鸟鸣。“蛟龙”号像鱼一样静静地游出船坞。

胡震及参加水池试验的其他人也跟着“蛟龙”号来到小湖边上,边目视边指挥。而舱内,杨波开始了对潜水器声学设备电路的检测,叶聪轮流进行着开闭水下灯、注排水等工作,刘开周则在一边配合这两人的工作。

由于第一天试验内容较少,两个多小时后,胡震要求回收潜水器,并发出当天的最后一个指令“设备关闭,排水结束,准备起吊回收。”水池试验人员马上就位,摘缆绳、卸外壳、检查电池……一切回收工作完毕后,太阳已经落山。

“从今天的试验看,潜水器的状态不错。”胡震说完,马上召集人员,告知第二天早晨8点上班,继续进行水池试验,监测潜器的其他性能。

不是重复劳动而是精益求精

从4月6日开始,来自中船重工702所、6971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科院声学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的参加海试的人员聚集到一起,千方百计将潜水器测试好、维护好,尽最大努力保证7000米级海试成功。

水池试验场地在无锡市郊区,参试人员虽然有的人住得较远,但从来没有人迟到。中午,大家则在水池旁边三三两两地吃盒饭,吃完饭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下潜试验常常要进行到很晚,顺利时也要下午6点左右才能结束。晚上,还要留一个人值班。很多人每周只休息一天,有时候还要连轴转,顾秋亮就是这样。

今年58岁的顾秋亮负责“蛟龙”号零部器件的检查、装卸。从3月31日开始,顾秋亮就和他的战友把“蛟龙”号运到了水池边上,准备着水池试验的全过程。每次下水试验前,顾秋亮都要把手伸进“蛟龙”号的“肚子”里,看看电池是否顺畅释放气体。每次试验都需要拆卸轻外壳至少3块,用来装卸的螺丝就有100个左右,顾秋亮和同伴们每次都会认认真真地把每一个螺丝安好。

有一次,“蛟龙”号水下灯的整流器出了一点小问题,顾秋亮需要把手伸到潜水器尾部里面很深的地方拔掉电缆进行维修。由于电缆插得比较紧,顾秋亮拔了很多次才拔下来。狭小的缝隙将顾秋亮的右臂划出几道血印。类似这样的小伤,顾秋亮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程斐是负责电路的工程师。每次下潜的前一天,他都要把蓄电池检查一遍,看看需不需要放气,用不用充电。“蛟龙”号的蓄电池包括72节主蓄电池、18节副蓄电池、18节备用蓄电池和应急蓄电池。主蓄电池110伏,主要给7个推力器、2个液压源、10个LED灯、4个HMI灯等设备供电。副电池24伏,用来供应其他的设备用电。在海底,如果副电池的电消耗完或者出现故障断掉,备用电池要马上供电以提供安全保障。假如副电池、备用电池都不能工作了,潜航员在海底就面临着危险,此时,应急电池供应一些小功率的应急设备,以保证人的安全。这些电池如果完全充电,一次需要12个小时左右。

每次充电时,程斐都会守在旁边,防止它们发生意外,“眼看就要海试了,万一因为没看好,电池坏了,就会影响正常的出发时间。”程斐的话不多,但耐心又细致,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杨申申负责摄像、灯光器材的正常运转,工作也非常烦琐。每次下潜,他都会站在架子上把摄像头的位置调到最佳。每次回收,又要站在升降机上把摄像头收起来。同时,他还要拿着笔记本电脑把当次下潜的资料拷贝下来。

每位试验人员都在反复工作着,但这不是重复劳动,而是精益求精。“也许我们的丝毫差池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必须杜绝,这一点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胡震说。

查漏补缺,迎接新挑战

从4月6日第一次下潜,到5月21日水池试验完美收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共下潜19人,进行了28次试验,专家3次到场进行检验。其中,3次5小时,2次8小时全流程试验,3次3小时潜航员作业训练,20次专项试验。在几乎每天一次的下潜试验中,参试人员顺利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故障。

4月9日,“蛟龙”号第四次水池试验。唐嘉陵在进行系统操作接地检测时,发现当潜水器打开所有的灯光后,110伏DC的有源接地值升高到0.5微安。程斐发现是由于左右舷HMI灯引起的故障。为了有效确认接地故障发生的位置,潜水器又进行了1次下潜试验,技术人员确认故障发生的确切位置是左舷HMI灯的整流器,原因估计为其内部长期工作,导致绝缘下降。该整流器由国外制造,是HMI灯的高压供电和启动单元,由于结构比较复杂,现场维修非常困难,需要返厂维修。本体组商议后决定更换整流器,而后故障消失。

4月10日,“蛟龙”号准备第五次水池下潜试验。付文韬、唐嘉陵和程斐在进行应急液压源电缆切割功能试验时,油管发生了爆裂故障。当时,液压源的压力是19兆帕,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技术人员拆下液压油管分析发现,该切割油缸的两根液压油管为2009年1000米级海试前更换的21兆帕液压油管,在海试期间一直处于高温和高压环境下,橡胶出现老化,导致其强度下降,发生故障。于是,他们在潜水器上将两根油管均进行了更换,并在更换前,对备件进行了30兆帕高压测试。

此外,“蛟龙”号的声学系统在进行陆上通电调试时,出现了声学副接线箱泄漏报警信号。水池试验人员马上进行检查,发现声学副接线箱泄漏检测信号显示正常,没有发生泄漏。经研究、分析、检查,他们发现泄漏信号来自1号水声通信机罐。打开通信机罐的水密接插件端盖,两根泄漏报警信号线被压在罐内的插座安装板上,在芯线和安装板之间形成了较小阻抗,导致报警信号的出现。技术人员将报警信号保护好后重新安装,故障消失。

经过一次又一次测试、验证、处理故障,“蛟龙”号各个零器件越来越优化。5月21日,中船重工702所对“蛟龙”号进行出所检测确认,“蛟龙”号成功通过检测,终于可以搭乘“向阳红09”船,向着中国人探索海洋的新目标马里亚纳海沟出征。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