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海洋报】“蛟龙”太平洋底展英姿
——记中国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
发布时间:2012-06-18 来源:中国海洋报 赵建东 【字号:  

一片湛蓝湛蓝的海洋,见证了华夏儿女千年万载的梦想。

6月15日,中国人探索深海的伟大历史又一次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开始了。我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这里进行了7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一次下潜。

22分钟潜水器布放入水

清晨,试验海区天高云淡,蔚蓝的大海荡着碧波,忽起忽落的浪涛将“向阳红09”船晃得左摇右摆,在金黄色阳光的映照下,“蛟龙”号熠熠生辉。   北京时间5时15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在海试母船“向阳红09”船上召开第一次下潜试验动员会。

“你们每一个岗位都决定着海试成败,希望能细致、再细致,认真、再认真,完成好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在动员会上的讲话语重心长。

“各部门、各岗位要密切协同,团结一致,相信用我们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夺取首战的胜利。”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为海试队员加油鼓劲。

6时50分,试航员叶聪、崔维成和杨波身着潜航服,带上各自物品,微笑着向队友们挥了挥手,进入内径为2.1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球形舱内。负责摘掉潜水器吊缆的“蛙人”小组悄然登上了橡皮艇,静候在海面上。

“试航员进舱完毕,舱内设备一切正常。”中驾驶员叶聪检查完毕后大声汇报。

“各就各位!”7时整,刘峰下达命令。“向阳红09”船漂泊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后甲板的海试队员坚守待命,水声通信系统已处于待放状态,为海试提供保障的“海洋六号”船就位。

“布放潜水器!”7时12分,随着刘峰的一声令下,轨道车载着潜水器滑出,挂吊缆、拆限位销、吊起潜水器、布放入水、摘缆……一气呵成。

与此同时,甲板的海试队员布放声学吊阵、超短基线阵;潜水器内试航员进行水面检查和舱内检查!

“水面检查完毕,一切正常,请求下潜!”叶聪发出了请求。

“同意下潜!”试验准备部门长、“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7时22分,“向阳红09”船驶到指定位置,“蛟龙”号慢慢注水下潜。

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音乐和锣鼓,连续3年海试,已经下潜过45次的“蛟龙”号开始了第46次海底探索。试航员英雄一样地出征了!

突破去年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区域,也是最神秘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海清澈透亮,蓝得耀眼。

此时,没入海面下的“蛟龙”号以每分钟约40米的速度匀速下潜着。深度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始终保持标准大气压的潜航舱内,3位试航员完全没有失重的感觉,稳稳地操作着“蛟龙”号。

“水声通信已经建立,目前下潜深度320米。”8分钟后,刘心成第一次发布权威信息。

海试现场指挥部设在“向阳红09”船的会议室里。指挥部的水面显控系统上显示着潜水器的深度、位置、时间等若干信息。指挥部成员和海试队员通过水面显控系统和水声通信系统能实时了解潜水器在海底的情况。

8时37分,现场指挥部第二次发布权威信息:“现在已经下潜1小时15分钟,潜水器下到3000米,一切顺利,各种参数正常。”

每增加1000米,潜水器载人球壳的压力就相当于每平方米增加1000吨压力,到达7000米时,球壳承受的压力将达到11万吨。

下潜到4000米左右时,叶聪一直检测着潜水器的绝缘性和各设备的工作状态,他分别启动了液压源、推力器、纵倾调节等系统的设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蛟龙”号继续下潜。超过5000米后,现场指挥部立刻活跃起来。“开始冲击去年下潜的最大深度5188米纪录了。”

“5097米、5135米。”每过一分钟,显示在水面显控系统的深度数字就会跳一下。指挥部成员、海试队员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边情不自禁地议论。在场的记者打开摄像机、端起照相机,等待记录这刷新历史的瞬间。

“北京时间9时4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5188米,达到5285米。叶聪报告,舱内设备和人员状态良好,接下来将全面检验和验证‘蛟龙’号的性能和功能。”在现场指挥部第三次发布信息后,掌声响起。

下潜在继续,关注也在继续。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的时间已经接近中午12时,船上的午饭时间到了,但指挥部成员、海试队员和4家媒体的记者都舍不得离开会议室,生怕错过精彩的时刻。

激动人心的6671米

6000多米的海底是什么样子?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不同的海底世界。然而,3位试航员的眼中却是最真实的。

试航员驾驶着“蛟龙”号下潜,从3个观察窗往外看,由浅蓝到深蓝,由深蓝到黑暗,一共需要300米,300米以下,一片漆黑。当时,在潜水器舱内崔维成在右、杨波在左通过观察窗注视着奇妙的深海世界。

3位试航员在黑暗中下潜到6200米。抛掉246公斤压载后,“蛟龙”号重力减小,开始低速下潜。叶聪打开灯,12束白光照射出去,海里亮了起来。他一边开启摄像机记录眼前的一切,一边操作机械手慢慢地取了3个水样。完成这两项任务后,叶聪拨动手动操作盘,向前进行了十多米的定向航行,又按下自动控制钮原地定深2分钟。随后,又调整了一下潜水器的纵倾。

在下潜试验中,声学数字通信系统在潜水器下潜到6200米左右深度时意外中断,海试团队立即开启水声电话恢复潜水器与试验母船的语音通话,保证了试验顺利进行。“蛟龙”号潜水器本体系统副总设计师朱敏介绍说,“蛟龙”号配有两套通信系统,一套是声学数字通信系统,另一套为水声电话,主要用来进行潜水器和试验母船间的语音通话。

10时42分,“蛟龙”号下潜到最大深度6671米。叶聪控制潜水器悬停,通过声学设备测量出潜水器距离海底的深度为200多米。此时,他们已超过预定下潜深度,并全部完成测试内容。初战告捷的3位试航员相互道贺,兴奋而激动。他们抛掉580公斤重的第二组压载,开始返航。

潜海“蛟龙”遥祝“神九”飞天

回家总是高兴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但舱外摄氏1度的寒冷和近4个小时的忙碌令试航员饥寒交迫。叶聪顺手拿起一个苹果,张口便啃。杨波和崔维成也从包里取出巧克力,补充热量和能量。他们所带的食品,除了这两样,还有牛肉干、维生素水、冰糖水和纯净水。

“蛟龙”号上浮到6055米深度时,对讲机里传来了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我们3名试航员正在执行第46次下潜任务,在太平洋海底遥祝‘神舟九号’发射成功。”

潜海遥祝飞天,这浪漫的现实甚至比诗意还诗意,比神奇还神奇。中国人的飞天梦与探海梦史诗般地交汇在2012年的6月。与此同时,刘峰在指挥部发布了第四次权威信息:“今天,‘蛟龙’号完成了全部试验内容,目前人员设备正常,北京时间10时44分抛载上浮,预计3个小时左右返回水面。”

指挥部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有的去找吃的,有的去外面透气。记者们则忙着发微博、传稿件、图片。

16时08分,夕阳西下,“蛟龙”号经过144分钟上浮终于露出水面。“蛙人”再次乘小艇为“蛟龙”号系上拖曳、挂上吊缆。人们纷纷来到后甲板,迎接英雄归来。

16时45分,崔维成、杨波、叶聪依次出舱,手举国旗。对面十几部相机“咔咔”地响个不停,将这辉煌的时刻定格。

3人走下高架,拥抱、握手、喜极而泣,满满一桶海水浇倒下来,作为海试队最高“礼遇”,庆祝他们凯旋。

“此次下潜完成了80余项试验内容,复核了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达到了试验目的。”崔维成简短的总结,却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汗水、心血。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