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海洋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专访“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
发布时间:2012-06-18 来源:中国海洋报 赵建东 【字号: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
6月15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进行7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一次下潜,完成80余项试验内容,最深到达6671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纪录。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

记者:您如何看待“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第一次下潜?

刘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下潜完成了80余项试验内容,复核了潜水器的性能和功能,达到了试验目的,为7000米级海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9年~2011年,我们分别进行了1000米级、3000米级和5000米级海试。1000米级海试,我们下潜20次,问题很多。3000米级海试,我们下潜17次,问题也不少。5000米级海试,我们下潜5次,3次超过5000米。从过去的经验看,说明我们的技术成熟度越来越越高,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

今年的海试深度最大、难度最高,可以说是最严峻的一次考验。我们计划下潜6次,会出现多少问题,解决的难度有多大,设备可靠性怎么样,都要通过下潜才能知道,因此第一次下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第一次下潜的效果看,潜水器的各项状态都比预想的要好,这表明潜水器的稳定性、技术可靠性越来越好。出现的问题也都已经查找到原因和寻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记者:下潜到达6671米时,您的心情如何?

刘峰:每当“蛟龙”号超越新的深度时,心里自然非常高兴,总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激动。每当冲击一个新的深度时,我们现场指挥部首先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7000米级海试的第一次下潜,现场指挥部重点强调的就是安全第一,一旦出现隐患,需要立即抛载上浮。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提出深度超过去年1000米,到达6200米,并要求在6200米抛载。抛载后,潜水器状态很好。于是就下潜得更深一些,以取得最好的下潜效果,为接下来的试验打好基础。

记者:下潜深度对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中意味着什么?

刘峰:虽然下潜深度的不断刷新,可以鼓舞斗志、振奋人心。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科技上的集大成者,海试不是简单地冲击深度,需要验证、试验的内容很多,有200多项,“深度”只是其中一项。这200多项试验内容涵盖了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及各项作业能力,比如取样、机械手操作、照相、摄像、灯光、成像声呐、地形测深侧扫、自动定深、定向、定高等等。今年,要想通过6次下潜把200多项内容都检查和验证好,必须缜密安排每次下潜的计划。项目安排多少,是什么任务,完成哪些动作,都要通过现场指挥部的认真研究和讨论。我们的设想是尽量使每次下潜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记者:第一次下潜,出现了哪些问题,对后面的海试有什么影响?

刘峰:此次下潜出现的主要问题有3个。一是主液压源补偿误报警;二是水声通信系统水面电缆发生泄露故障;三是推力器发生故障。

这些问题都已经找到了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后续的下潜会有很大帮助。“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是科学试验,可能成功,也允许失败。只要有希望,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