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措施
18天炼就“火眼金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4 【字号: 小  中  大   

    非典突如其来,中国商检所的科研人员以最快速度攻克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技术,为确保我国外贸顺利进行和百姓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主动请缨

    4月18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召开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中国商检研究所所长王大宁听到“进入4月以来,某些发达国家借口SARS病毒禁止我国活动物出口,有的要求我出口动物必须出具不带SARS病毒的检测报告”后,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划下几道杠。王大宁十分清楚,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宣布,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货物、产品或动物会成为人类感染SARS的源头,尚未发现被SARS病毒污染的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某些国家显然是借此大做文章。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出口贸易将遭受重大损失,必须及早掌握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

    会议一结束,王大宁就主动请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紧紧握住王大宁的手:“尽快成立课题组,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总局坚决给予支持!”

    在返回单位的路上,王大宁就让副所长唐英章召集相关人员。10时整,商检所紧急动员,SARS病毒攻关小组旋即成立,集中了全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传染病毒学等领域的7名科研精英。王大宁宣布:“特事特办,攻关小组需要的科研物资可自行决定购买,大家的手机24小时开机。”

    距国家质检总局会议结束仅一个小时,10时45分,攻关组即从北京东郊出发,赶到几十公里外———北京西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一场靠勇气和智慧迎接病毒挑战的硬仗正式打响。

    奋力攻关

    要攻克食品SARS病毒的检测技术,必须首先获得SARS病毒。然而到哪里去找病毒?只有中科院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两家单位拥有SARS病毒,而两家研究所对病毒执行十分严格的控制制度。关键时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给予了有力支持。几乎同时,中国疾控中心也同意提供合作场地。唯一要求是:攻关组的科研项目必须在两家自身的主体科研项目———国家SARS紧急攻关任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这意味着,商检所的攻关小组成员必须24小时守在实验室外,“见缝插针”地使用他们的实验室。

    4月19日清晨,科研攻关组兵分两路向SARS病毒发起“总攻”:王静,负责从微生物角度发起“冲锋”;陈颖,负责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攻击”。

    这是一块令人毛骨悚然的“阵地”,在课题组展开攻关的这个烈性传染病实验室里,除了SARS病毒外,还有艾滋病病毒、炭疽病毒、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这些曾经戕害了无数生命的“恐怖分子”,被禁锢在这儿的一个个试管里。当仅仅SARS病毒就让人谈之色变的时候,商检所的科研人员却把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想方设法地接近SARS,无惧病毒,触摸死神!

    “我实在是没时间去恐惧。”王静说。夜里12时30分,是她用实验室的时间,属于她的时间只有宝贵的4个小时,“分分秒秒我都得十分珍惜。”为了实验,她把两岁多的孩子送回了河南老家;为了实验,她临时在附近找了一个房间住下……

    日以继夜,夜以继日。课题组人员几乎始终处于全天候“一级战备”状态。无论夜多深,一个电话,就又上了“战场”。做一次实验,全过程需要9个小时。一次,他们第一次在鸡肉里添加10个病毒检测出来了,第二次添加了100个病毒却检测不出来,尽管许多人都明白方案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技术方案不会有问题,时间已是深夜1时多,但他们仍然果断决定:再检查一下实验过程,再做一次试验,再来一个“9小时”!

    新的冲击

    5月3日深夜,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SARS病毒发起的进攻率先告捷。然而,课题组主持人赵贵明接到姚李四的电话后却非常冷静:“一个实验室的成功还不能说明问题。”

    一个“9小时”,又一个“9小时”,5月6日深夜0时30分,当经历了多次失败的王静终于看到了和姚李四一样的实验结果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任眼泪从憔悴的脸上滑落……

    5月8日上午,中国商检研究所4楼会议室迎来一批特殊客人———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一批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对该所刚刚完成的“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估、鉴定。专家是“重量级”的,提问也是“最刁钻”的,而赵贵明和课题攻关组同志们的回答,让专家们无懈可击!

    5月8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飞向四面八方:“一种检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专家鉴定。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非典病毒检测领域的空白。”

    从提出课题到研究完毕,仅仅18天时间。闻讯专程赶来的李长江局长,握住王大宁的手久久没有松开。他说:“中国商检拥有一支非常能战斗、乐于奉献、勇于胜利的科研队伍。2000年底2001年初,‘疯牛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为杜绝疯牛病从疫区传入,商检所在不到70天时间内,就建立了一项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进口动物源性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2002年8月,又率先掌握了深加工食品精炼油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次,又率先攻克并掌握了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技术,这对加强来自境外SARS疫区食品的检疫防范,切实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立下了大功。”

    然而,顾不上庆功,擦一把汗水,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冲击。王大宁所长说,下一步我们要尽快将实验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对这一检测方法进一步完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