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科三环
【证券时报】稀土永磁龙头中科三环 进军混动
发布时间:2015-01-13 来源:证券时报 田楠 【字号:  

  大到风力发电,小到智能手机摄像头,都少不了一种叫做钕铁硼稀土永磁的材料。作为全球第二大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的供应商,日前中科三环(000970)董事长王震西院士介绍,该公司下一步要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会,探索稀土永磁在混合动力汽车配件领域的技术创新,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建设等准备工作。

  我国稀土永磁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还处在起步阶段,“日本丰田1997年开始量产混合动力汽车,欧美的奔驰、宝马也和他们尚有差距,我们更是落后日本至少十年以上。”王震西说,“但今后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一定呈现井喷态势,这对中科三环来说是个好机会。”

  这位古稀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乐观预测对日本未来的追赶,是因为这种追赶在稀土永磁行业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84年,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宣布在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研制出一种钕铁合金的新型超强磁性材料。尽管有意隐去了“硼”这一重要元素,但仅在四个月之后,王震西和攻关组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块磁能积达38兆高奥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并随后开始了科学家办厂,量产稀土永磁的商业探索。

  当年铝铁硼生产的企业在经历经济危机等困难下接连倒闭,中科三环成为27年后仍从事铝铁硼生产的行业翘楚,所凭靠的是创新驱动和核心技术驱动。在初创期,中科三环的起步只是5、6位科技工作者,40万元的院长基金和几平方米的作坊式车间。要建立第一条专业生产线,中科三环东拼西凑出9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而同一时期全球1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生产线,每一条都花费上亿美金。

  作为学者的王震西,当时已收到五国高薪聘请,他说自己留下来下海经商的经历简直就是“逼上梁山”。当年43岁不到,经历了一月白头,也为了在赣南建厂,曾吃过麻风村村民抓的鱼。王震西现在依旧坚信,创新观念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他说“品牌可以收购,但不代表拥有,好的核心技术永远都得靠自创”。

  现在中科三环的生产车间里鼓励创新,工程师和一线工人的创新都会得到相应激励。目前自主研发的自动外观选别检测机器正在试运行中,在成品的外观检测环节可达到零错误率,今后可逐步代替人工。据悉这种机器只有德国公司研制,但中科三环的成本还不到其三分之一。另外中科三环专门建立“信赖实验室”,把科研与生产结合,研究出运用磁结构与微结构结合进行产品优化的技术,目前国内也仅此一家。

  2000年至2010年的11年里,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0%,而中国的年均增长率更是接近了30%。进入21世纪,日、美、欧稀土永磁产业发展不同程度放缓,国内也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据中科三环副董事长胡伯平介绍,目前中国由于稀土配额政策限制,全国稀土永磁18万吨的原料需求只能满足10万吨,大型国有企业只能依靠配额生产,市场化调节失灵。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地方GDP集中建设稀土开发区的行政行为也加剧了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胡伯平呼吁更多使用资源税等市场化手段来替代行政规划。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稀土永磁应用市场严重萎缩,钕铁硼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冲击,中科三环却在此时加大了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针对风电电机、节能机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的稀土永磁高端市场用钕铁硼磁体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了“变频空调压缩机用钕铁硼磁体”、“风电电机用钕铁硼磁体”等新产品的技术突破,中科三环也成为当年唯一一家能够向国际主流市场提供变频压缩机磁体的中国企业,并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主导着国内变频压缩机磁体市场。

  目前中科三环专利申请总量已达400余件,专利授权量达200余件,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60余件,内容基本涵盖了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全部核心技术。王震西说:“中科三环之所以能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从研究四级学科的研究员手中成为全球第二的行业供应商,都源于技术驱动和创新观念的转变。”

(原载于《证券时报》2014-12-29 A15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