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支疆
【中华儿女】冯涛 新疆驻村扎根深
发布时间:2015-09-17 来源:中华儿女 梁伟 李菡丹 【字号:  

  在祖国西北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冯涛等一大批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扎下根来,用热情、梦想与智慧开创科技支疆的新时代

慰问百岁老人

走进维药农民合作社调研维药种植品种

为养鸡户发放饲料

“祖国在我心中,我与国旗同在”活动

  自2014年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部署,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余名干部,分赴万余个村和社区,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科院新疆分院已经先后派出3批累计27名领导干部,进驻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马克村。

  如今,一年半的时间匆匆过去了,在这27名中科院新疆住村干部中,有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曾先后在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玛克村都工作过,他就是中科院新疆分院派驻阿依玛克村工作组组长、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综合办主任冯涛。

  盛夏的新疆是美丽的,站在苍茫的大漠之上,展开双臂,仰望蓝天,深深地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的身心都要飞起来了,这是每一个初来新疆的人最真切的感受。然而,冯涛说,当他第一次深入南疆腹地时,眼里所看到的景象却不尽然,“贫穷”和“落后”是他所能想到的仅有的词汇。

  所以,当冯涛等20万余名新疆住村者分赴各村和社区时,新疆的百姓都在翘首以盼:他们能否真正融入乡村各族同胞?为当地又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走进“皇家花园”

  2014年8月9日,冯涛在这一天离开了乌鲁木齐市,带着嘱托、责任、使命走进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在距离加罕巴格乡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巴西恰瓦格村(在维吾尔语中是“皇家花园”的意思), “皇家花园”是冯涛和工作组成员们将要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

  尽管在新疆已经工作生活多年,但这是冯涛第一次走进南疆农村;尽管在来之前已经做好心里准备,对这里有一定的了解,但当他走下车,所看到的景象依然让他的心,震了又震。

  冯涛这样描述着:“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贫穷落后。全村一共有174户,当时抗震安居房还正在建设,大部分村民就住在笆子房里,就是把柳条等树枝捆扎起来,两侧糊上泥巴砌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雨淋,笆子房的围墙都已破损,露出了被泥巴裹着的红柳枝。大风天,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由于当地土壤含盐量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100元。”

  回想初来巴西恰瓦格村的那些日子,冯涛总结道:“我们住村者首先要自己完成三个转变,才能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好工作。一是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转变,二是科技工作者到村民的转变,三是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的转变。”

  冯涛等7位工作组成员首先开始走访入户调查,了解每一户的基本家庭成员构成、生活状态、收入情况、生产基础等。随着走访入户的深入开展,冯涛发现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最初,我们开展文体活动都很困难,举办少数民族舞蹈晚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但是村民们的积极性很低,几乎没有人参与。我们就先做当地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再动员广大村民,慢慢地村民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都愿意参加活动了。”

  安居才能乐业,工作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和村民们一样,期盼着抗震安居房早日建好,早日搬进新家。据冯涛介绍,巴西恰瓦格村共建设抗震安居房162套,受益群众达到700余人。

  村里还通过集中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水改厕、乡村道路、电网升级改造等项目资金,积极营造并完善安居富民工程配套基础设施,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工作组紧密结合巴西恰瓦格村的需求,积极参与盐碱地改良,建设耐盐耐碱小麦良种基地,引进新品种水稻,探索缓解和田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专门设立西部之光和田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并选择与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12个应用研究项目予以立项支持,以农村产业化培育、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信息化技术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为抓手,在人才培养与民生科技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冯涛说:“我们这一批工作组在巴西恰瓦格村工作了半年,当地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坚定了,对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极大增强,小麦、水稻的产量增加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大家都渴望过上好日子。”

  让繁荣扎根

  今年春节前夕,冯涛这一工作组依依不舍地结束了在巴西恰瓦格村为期半年的工作,其他工作组成员均回乌鲁木齐,只有冯涛一人有新的住村任务,即将奔赴另一个村庄——阿依玛克村开展为期半年的工作,任工作组组长。冯涛欣然领命,还为阿依玛克村拟了一份发展计划,期待着能借鉴在巴西恰瓦格村工作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阿依玛克村。

  当3月1日冯涛走进阿依玛克村时,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让他的心为之一沉,“这里比巴西恰瓦格村还要贫穷落后。‘阿依玛克’意为‘裙带关系’、同姓氏。因该村的居民绝大多数为同一祖宗,故名。全村共276户1270人,全部为维吾尔族,只解决了24套抗震安居房,其他家庭仍然住在笆子房里。村人均收入非常低,仅有3600元,低于全县、全乡的平均水平。大部分村民家中早中晚三餐都是吃馕,喝凉水。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阵地建设及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

  冯涛等6位工作组成员来了没多久,乡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宣布阿依玛克村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重点村。“得知这一消息,我们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我们村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忐忑的是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之前的发展思路需要重新调整,重新规划。”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入户调查,冯涛对阿依玛克村的基本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工作组邀请民族宗教界专家、农业科技专家等专业人士与村干部、村民开展座谈,一起找问题、谋发展。冯涛坦言,“其实,村子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中科院新疆分院系统各单位为阿依玛克村捐赠了15台电脑及其他配套设备,墨玉县党校捐赠了16套桌椅板凳。每周一和周四晚间,夜校上课,授课内容包括汉语日常生活词组、句子、书写等及计算机课程。我们还组建了双语篮球队,通过打篮球促进孩子学习语言。之前,孩子们见了人不打招呼,现在,孩子们知道打招呼了,而且还是用汉语问候。”

  今年7月,听说村里有一位身边没有子女照料的孤寡老人,冯涛等6人与当地村干部一起来到维吾尔族大妈巴依买托合提的家中。那一天,下着雨,冯涛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70多岁的大妈因为所住的笆子房严重破损,不得已就蹲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下避雨”。

  话到此处,冯涛的声音哽咽了,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们一行人看到这个情景之后,赶紧扶大妈起来回到村委会。一位村干部当即回家收拾出一间屋子,请大妈暂时住在他的家里。之后,我们抓紧协调,为大妈尽快修建好抗震安居房,大妈还享受到了国家给的28500元补助金,自己没花一分钱。”

  搬新家时,工作组成员争先恐后地帮助大妈,有的把小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的整理门前屋后……冯涛回忆说:“当大妈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内炕上,观看着电视节目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安居富民好政策!’大妈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

  携手向幸福

  在工作组到来之后,冯涛欣喜地看到,阿依玛克村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让他感动。他还不断加强同村干部的交流合作,密切配合村干部,积极为村集体经济谋划思路,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

  “我们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人均收入为主要内容,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项目,以科技为引领,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冯涛和工作组要“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工作组先是引入“林下养鸡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通过“统一建设鸡舍、统一供应鸡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利用核桃林下空地促进养殖户增收致富。冯涛说:“林下养鸡所需的一切费用都从项目资金里出,村民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一批村民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令冯涛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动员,最终只有7户村民愿意作为林下养鸡示范户,经过筛选有5户符合条件发展林下养鸡。

  5月15日,冯涛清楚地记得这一天,2500只鸡苗进了鸡舍,每户有500只鸡苗。从这一天起,工作组的6个人的心全系在了这些鸡苗身上。“我们和养殖户一起学习,一起摸索,工作组成员还专门定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每日农经栏目,听专家讲解,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冯涛还笑言,“自从鸡苗进了鸡舍,我们早晨一睁开眼睛就赶紧跑来鸡舍看小鸡,中午匆匆吃完饭立刻赶回来,晚上睡觉前也不忘来鸡舍看一眼,每当有沙尘暴来袭,我们都提心吊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鸡苗已经长成,劳动付出有了回报,工作组成员和养殖户都看到了希望,之前周围怀疑的目光也变成了羡慕。“我们之前就计算过,如果鸡苗的成活率可以达80%,那么养殖户每年可以增收1万到1.2万元,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所以,现在养殖户对工作组非常感激,其他村民的积极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此外,通过工作组与加汗巴格乡党委积极争取和努力协调,今年阿依玛克村获得48套抗震安居房项目。工作组还积极申请经费支持,改善村容村貌。以前的村委会是篱笆墙和土洼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都不习惯穿袜子,因为土太大,一脚下去就没过去了”,如今的村委会不仅有齐整的水泥地,还有6盏太阳能路灯,一到晚间,村民们都挤到村委会的空地上跳舞、打球、谈天。

  在住村的一年里,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玛克村村民们的真诚也让冯涛感动。“住村前,我感觉到了责任和期待,同时充满担忧和焦虑。但在住村工作中,维吾尔语水平、驾驶技术、烹饪能力、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显著提高,意志品质得到锤炼,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不过,对于每一位扎根于此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些经历都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因为他们明白,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科技,才能让南疆持续发展;只有坚守,才能促民族友爱团结。在祖国西北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冯涛等一大批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扎下根来,用热情、梦想与智慧开创科技支疆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