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支疆
【新华社】40年坚守出一方绿洲――记扎根新疆沙漠植树治贫的刘铭庭
发布时间:2015-08-18 来源:新华社 刘杰 【字号:  

  “儿子,大芸长得咋样?今天有没有老乡过来学习?”虽然身在乌鲁木齐,82岁高龄的刘铭庭却时刻惦记着远在几千里外的试验田,每天都给儿子打电话询问情况。

  自1957年大学毕业进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刘铭庭就开始了在沙漠中的科研生涯。“当时,在浩瀚的荒漠中,我见到了敢于和风沙、盐碱奋力抗争的红柳,受到极大震撼,由此与红柳结缘,从认识到种植再到利用红柳,至今已有40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过不断探索,刘铭庭将红柳的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比当时国际最好水平高出6倍。

  当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策勒县、于田县备受风沙袭扰,生态脆弱、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一些村民被风沙逼得不得已离开故乡。为此,刘铭庭发明了利用山洪冲刷红柳种子播种繁育红柳的办法,并在流沙地、重度盐碱地引洪水灌溉大面积恢复和发展了柽柳灌木林,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红柳成林才有防治风沙的威力,人群集结才能跟大自然抗衡,”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刘铭庭与策勒、皮山、于田县的干部群众一道,将数百万亩红柳栽种在广袤的沙漠边沿。经过科学治理,策勒县的绿洲面积增加了四分之一,沙漠后退了7公里,不毛之地绿意渐多,原来无法耕种的地方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1993年退休后,舍不得离开沙漠,更舍不得离开各族村民的刘铭庭选择留在于田县,并把妻子、儿子带到于田,在于田安了家,除了推广红柳固沙、恢复生态的技术,还教当地群众种植红柳大芸。

  大芸学名肉苁蓉,在海内外药材市场供不应求。一亩大芸可收入4000至8000元。如今,于田县红柳大芸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最高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人均每年增收数千元,昔日因沙漠入侵挣扎在贫困线的各族村民家家收入可观,不少种植大户还盖起新房、买了汽车。

  村民的日子好过了,刘铭庭却依旧忙得停不下来,82岁的他还要骑着电动车去田里劳作。“近几年梭梭大芸的价格远高于红柳大芸,我们的试验项目还在继续,摸索出梭梭大芸的高产种植方式可能还需要两年时间,或许到那个时候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沙漠植树40年,刘铭庭似乎还意犹未尽。

  记者从自治区林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新疆通过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沙化草原治理及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690万亩以上,初步建成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发展。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