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支疆
【人民网】中科院:新疆沙漠区“绿洲化”太快或危及生态安全
发布时间:2015-08-06 来源:人民网 赵竹青 【字号: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简称策勒站)了解到,在沙漠中开垦农田需要“以水定地”。如果农田开垦速度过快,透支了当地的水资源而变得不可持续时,就会遭到沙漠的“反噬”,严重危及区域生态安全。

  绿洲开垦太快或遭沙漠反噬

  在新疆,虽然荒漠化已经得到了治理,但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依然不足百分之十,而且是星星点点散布在无边的大沙漠中。特别是以农耕为主的南疆地区一直“地少人多”,许多村落人均耕地面积仅1亩左右,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疆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开垦了大量的新农田,甚至有许多地方直接在沙漠上种植农作物建立“新村”。农田有了,农民就有了新的收入,大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好事,但是科学家却开始担忧。多年研究荒漠水资源利用的策勒站副站长桂东伟认为,农田开垦不能盲目,而应当“以水定地”量力而行。

  桂东伟告诉记者,荒漠和绿洲之间原本有一个天然的“交错带”存在,其上稀疏覆盖着一些低矮灌木等自然植被,是绿洲和沙漠之间的第一道屏障。目前的农田开垦基本上都是在绿洲边缘进行扩张,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极端点的,直接防风林一种,打一口井就可以了。”

  但是数据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近30年来,绿洲总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农田总面积却扩张了60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交错带减少了600平方公里。”

  “首先绿洲化肯定是好事。”桂东伟解释说,如果开垦的农田能持续30年、50年,对当地的土壤和环境一定有积极的改善。“但是凭什么一定能用30年?如果过几年当地的水资源用光后,地就会撂荒,这时候就会遭到沙漠的反噬。开垦过的农田会变为纯沙漠,连自然植被都不会长了,对环境破坏很大,还不如不要开垦。”

  “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保证开垦一片地就能够30年甚至300年一直用下去。”在未来的几年里,桂东伟会和他的团队,基于水资源的利用,研究绿洲化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

  “新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目前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桂东伟说,虽然暂时还算“安全”,但是新疆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表水严重超采,地下水资源逐年下降的情况,必须引起警惕。

  老台站承担新使命

  桂东伟工作的策勒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地区策勒县,是我国最早的沙漠化防治基地。

  策勒站一直走在我国甚至是世界的荒漠化防治最前沿,曾建立了拦沙河、草灌带、灌木林、乔木林四位一体的荒漠化防治方法,获得两项联合国大奖。技术经过20年左右的应用,对全国各地的荒漠化治理起到了带动作用,甚至还“出口”到了非洲去对付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

  “荒漠化大家都在批评,但是绿洲化为什么没有人理性探讨?”这是触动他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桂东伟不久前刚刚完成国外的两年“进修”,引发了他的相关思考,回国后便提出了这项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桂东伟介绍说,策勒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1983年刚刚建站的时候,其使命是保护农民的家园不被侵蚀,是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建立了沙漠化防治最新进的技术体系;1995年之后,荒漠化治理技术基本成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个时期策勒站的使命转变为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率先研究出棉花高产技术、荒漠肉苁蓉的高产稳产技术等,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而现在,也就是2010年后,策勒站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到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上来。

  “南疆的许多农村现在仍然非常落后,很多农民浇地的时候还是喜欢用大水漫灌,仿佛是在100年前。”桂东伟表示,如果采用粗放型漫灌,加上各种渠系损失一亩地耗水约1000吨,而国际先进的技术可以节水至300吨。省出来的水就可以开垦更多的农田,也可以补充交错带的建设。

  “以前更多注重的是理论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发表之后,对现实推动作用还是有限。” 桂东伟意识到,科研成果再好,也要应用到实际才会产生价值。因此,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推广应用,也将成为他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但是,任何技术的推广都是有阻力的。桂东伟认为,在“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之间,建立一个现代化示范基地或许是个有效的“桥梁”。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