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北京分院>现场报道
全国科技周夜场活动“科学之夜”在中国古动物馆举行
发布时间:2017-05-23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字号:  

  2017年“全国科技周”,中国古动物馆与北京天文馆于5月21日组织科学之夜夜场活动。中国古动物馆的主场活动联合北京动物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杂志以及展览路街道等单位共同组织举办,融合了天、地、生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北京市副秘书长刘印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以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参加了活动。

  科普讲座活动上,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讲述恐龙羽毛的颜色,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邓涛研究员讲述冰河世纪动物的起源故事。讲座结束后进行了赠书活动,海淀实验三校长小刘海忠作了主题为“养成良好习惯,你也能成为科学家”的简短讲话。互动性活动上,古动物馆科普讲师带领大家对建设气龙的骨架模型进行了拼装,了解了肉食恐龙的基本构造和骨骼特征;制作恐龙浮雕是恐龙与艺术结合,思维意识和动手能力的碰撞,了解了石膏在野外化石挖掘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古生物学家在野外发现化石后使用皮劳克,将化石模型采集到手;达尔文试验站内,每位小朋友将获得一块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将化石周围的围岩清理干净。同学们参观了研究所的化石修理室和CT扫描实验室。化石修理室内,修理技师展示了化石皮劳克和小化石挑选。皮劳克技术是野外发掘的技术,野外发现巨大的化石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化石,将化石打上石膏,包上纱布,搬运到实验室,专家进行修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从沙子里筛选出哺乳类小化石。CT扫描实验室是观察微观化石形态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展厅内,古动物馆讲解员带领着每年暑期培训的小小讲解员,对中国古动物馆从鱼到人的演化故事进行了讲解。“小小讲解员”是古动物馆的品牌项目,古动物馆为小小讲解员提供了学习最新科学知识的机会,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能力的平台。小观众通过与同龄人小小讲解员的交流,培养小观众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讲述科学的能力。科学课堂内进行的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古脊椎所的古鸟类学家侯连海、古哺乳动物学家李茜以及古人类学家邢松与公众和媒体亲密接触,畅谈科学精神和方法、野外工作趣事等公众关注话题。在博物馆东厅,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为新书《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签售,全书307 页,包括许多珍贵的中国化石图片和艺术复原图。9只完整的西域肯氏兽的化石,被称为“化石九龙壁”,视频纪录片“九龙之死”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个化石九龙壁的发现及挖掘过程,体现古生物学家们野外挖掘的艰辛,并复原这些远古动物突遇劫难的场景;108集《中国恐龙五宝寻祖历险记》内容预告采用“三维立体墙面动态投影”技术,让最为前沿的动态投影技术在科普宣传中隆重展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应用效果。

  除古生物相关活动外,植物所的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了精灵贺卡制作,认识特殊植物的器官;微生物所的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了菌包制作,了解了食用菌的培育过程;动物所的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了昆虫标本制作,认识了常见昆虫的身体各部位构造;北京动物园的科普老师表演了科普剧“我想有个家”,以西方小剧场舞台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物园里感人至深的故事,该科普剧将动物知识点、动物园的动物检疫、动物训练、动物丰容、野外放归等工作内容和拒绝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不要投喂动物等保护理念融为一体;《博物》杂志科学老师带领小朋友制作了鸟巢,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鸟类找不到材料和地方筑巢,悬挂人工鸟巢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保护鸟类的有效措施,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编制人工鸟巢,可悬挂起来给在北京生活的小鸟提供一个温馨的家。

  科学之夜活动是“全国科技周”的重要夜场活动,也是向公众集中展示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学科魅力、普及科学知识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中国古动物馆致力于普及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科学知识,组织小达尔文俱乐部进行野外科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希望借此让更多的热爱自然科学的青少年加入到古生物学的学习研究中。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