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二等奖
【科技日报】为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壮行
——中科院计算所“自带干粮下企业”
媒体:科技日报 日期:2011-01-05 作者:李大庆

4月8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举行了“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行动”的启动仪式。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和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等领导为即将下企业的8名博士送上鲜花,寄语希望。对于这次服务企业的行动,李国杰自称计算所是“带着干粮下企业”,绝不是到企业去挣钱。在记者看来,俭朴的启动仪式更像是个壮行会——它不仅是在为下企业的博士们壮行,而且也是在为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壮行。

自己出资服务企业

3月26日,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启动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构建产、学、研、用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这与计算所最近几年探索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

为落实七部委联合行动,计算所领导研究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服务企业的工作。计算所决定,首批派几名研究人员到企业进行科技服务。下企业不是到企业搞横向合作去挣钱,而是由计算所出资去服务。李国杰称之为“自带干粮下企业”。为此,计算所特别拿出100万元专门用于全所的“服务企业行动”。计算所所务会还做出决议:在两年之内派遣100名科技人员带薪带技术成果到企业工作,或进入计算所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直接服务企业。

计算所8名博士第一批被分别派往腾讯公司、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秦皇岛泰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济南雷森科技有限公司。自此,计算所科技人员“自带干粮下企业”的大幕被拉开。

企业有太多的技术需求

计算所领导的一个观点是“企业能提出任何一个大学都提不出的问题”。他们从腾讯公司看到了研究课题。据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介绍说,腾讯是国内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代表性企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市值过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其全球注册用户超过8.9亿,活跃用户超过3.7亿,腾讯QQ的同时在线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对此,李国杰深有感触地说,5000万人同时在线,这得需要多大的服务器?怎样把这么大的服务器管理好,这是书本上找不到的课题。如果将来同时有1亿人在线,服务器又怎样管理?如何提高效率?可见企业有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计算所博士要去的企业还有宁波港。计算所副所长孟丹向记者介绍,宁波港是世界排名第四的亿吨级大港,其集装箱吞吐量由1998年不足40万只陡增到2008年的1200万标箱。原有的码头闸口,由于受土地、资源等条件限制,难以扩容。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且易出错。因此,该港集装箱码头闸口瓶颈的问题日益突出。计算所要靠RFID技术和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闸口的智能化管理,使集装箱能够10秒快速通关,实现港区集装箱精确定位;实现室内仓库物资及叉车定位精度0.5米。

企业有着太多的技术需求。科研人员下企业必定会有所作为。李国杰认为,到企业去服务,不是降低了我们的水平,反而能提高我们的水平。很多人去了以后,不是感觉自己知识多了,而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因为企业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

对科研方向的“调控”

在李国杰眼里,科研人员下企业还有更重要的方向性意义。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EI已排在世界前列。“但这些论文的被引用率却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做的许多题目往往是别人出的,是别人研究之后我们再改一点点。别人要引用当然会用首先研究者的论文。”李国杰认为,科研人员下企业或许能找到原始的能让我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我们的科研才能有更大更多的创新性。

李国杰还指出了我国科技界现在的一种错位现象。国际上技术转移的统计表明:大约只有5%的技术转移是以创办新企业或专利授权形式实现的,而95%的技术转移都是发生在科研院所、大学的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而我国许多科研机构根本就不重视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际上,要想将已有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最好的途径是科研人员直接下企业。

而梅永红司长则从博士毕业的流向上强调了下企业的重要。“现在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的约占21%,而将近80%的最后还是选择留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里。这跟美国现在的博士毕业流向比例正好是倒过来了。我们大学和科研机构当然需要很多尖端人才,但是我们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更多地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我们培养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据梅永红介绍,科技部现在已决定拿出数亿元,专门支持进入到企业的科技人员跟企业联合提出的研发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人员下企业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也是对我国科研方向的一种新的“调控”。(本报北京4月9日电)

(科技日报 2009年4月10日 一版)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