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广播作品 > 一等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宋延林——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超越者
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日期:2011-01-05 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经济要实现从量到质的华丽转型,创新是支撑,人才是根本。经济之声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人物访谈栏目《中国创新点》,为您搜寻可能对未来中国经济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

我们的搜寻首先从中国科技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开始。

【键盘敲击音响压混】

宋延林,化学所研究员。创新点:通过纳米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研究,研发成功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绿色印刷技术”,这将使人类在告别铅字印刷,进入激光照排印刷时代后,完成又一次技术飞跃,进入更加绿色低碳环保的“纳米绿色印刷时代”。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以及领导都相继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希望这一技术能够尽快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今年41岁的宋延林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材料科学及化学领域的博士,几乎没有留学背景的他是如何完成从基础研究向产业研发转变的?

昨天,我们的记者覃勇采访了宋延林研究员

【音响】

记者:首先要祝贺您刚刚获得中国化学学会颁布的哈克苏诺贝尔化学奖。我们知道在国内化学领域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奖项,主要是奖励在科学创新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年轻的化学家,但是我们现在最关注的还是您最近已经研发成功的纳米绿色制版印刷技术,我们现在想知道这个研发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宋:我们这个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研发是从2004年开始,去年开始进入中试阶段。到目前已经在一些印刷单位进行试印刷。今年可能要建5家试点单位,在不同的印刷企业。分别针对书刊、报业和包装作相应的示范,明年希望能够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推广阶段。

记者:能不能通俗地介绍一下,这样一项技术它的潜在的或者说蕴藏的巨大的产业价值到底是什么?

宋:印刷其实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有特殊感情的行业,从活字印刷到王选院士组织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都是中国人说起来很有感情的一个事情。实际上这个行业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去年,印刷行业的产值已经超过5000亿人民币,对我们国家GDP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记者:这个技术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知道它低碳、环保,它到底环保在什么地方?

宋:对我们国家来讲,目前主流的印刷制版技术还是激光照排技术,有点像我们以前胶卷照相的过程。我们这个技术从原理上不用挡光操作,这就从工艺上大大简化;第二个,它省去了很多步骤和材料,从成本上大大降低;第三个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感光化学及冲洗带来的污染问题,所以无污染、低成本、工艺简单是它突出的几个优势。

记者:跟激光照排相比,这项技术对成本的降低大概是个什么比例?

宋:大概能降低一半左右。

记者:原来流行一句话:“古有毕昇,今有王选”。未来会不会有新的说法是现在有宋延林?

宋:千万不要这么说,我实在是不敢当。我个人觉得,实在是不该把个人的名字跟这样一个巨大的行业去联系起来,而且现在我们离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王选院士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之一。我们在北大上学的时候经常在橱窗里看到王选先生的事迹。我们个人、包括我们团队希望踏踏实实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我看到了咱们这个纳米绿色印刷技术已经在世博会上已经有一台成型机器展出。在世博展出后,有没有厂家、企业关注这一块?

宋:在世博会展出后,国内国外的单位都有跟我们联系的,有的是明确表示希望跟我们合作,我们有几个合作伙伴。参与投资的有联想投资、联想控股,还有广州的TCL和利奥集团。

记者:你这么年轻,在这个领域就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创新成果。您本身从事化学技术研究的,为什么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前沿需求方面,这是不是和科学家个人的眼光和视角有很大关系?

宋:应该也是有很大关系。我个人经历有一些特殊,我在2002年到2004年之间还在院机关工作过两年,做当时的材料能源和化工处处长。这两年当中,我们开会总听领导强调要把我们的科研工作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能够更紧密的结合,这是一个大的要求。另外一个,我本人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到国家的需求,比如说国家对环保的问题、对能源的问题这种高度的重视,我个人也有意识的把自己原来技术研究一些东西在寻找相关的结合点,做管理工作的经验,对我来说也是很珍贵的经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5月29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