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5年“两会”专题 > 会场内外
新闻特写:面孔就是身份证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5-03-04 【字号: 小  中  大   

他从大门进来,伫立两侧的工作人员颔首:“吴老好!”

他报以和蔼的微笑。这张脸,似乎比他的名字“吴敬琏”更好辨认。

他没有戴胸卡,头发灰白,一袭灰色风衣。在铁道大厦大堂里采访的记者,如同听见召唤一般,有的甚至撇下正在采访的对象,冲了过来。

不等他开口,各种问题抛来。他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阵势,在一个大花坛旁边站定。

有人提起前一段时间媒体热炒他与刘世锦的争论,他笑:“毛主席讲,科学、艺术要发展就要百家争鸣。不能说我对了,你错了。我和世锦是非常好的朋友。”

他的语气突然变得委屈:“我总是觉得,正常的学术讨论一上报纸就变成了个人恩怨,好像谁要跟谁过意不去。”

有记者似乎并不“满意”他的回答,继续追问:“您对今年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刘世锦有没有什么不同?”

他笑着摇头:“没有。”

这个中国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知道自己言论的力量,尖锐的背后总能透着谨慎。面对所有问题,他要么以笑声画上句号,要么以反问结尾。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曾力主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有记者请他谈谈看法。他用手扶着下巴:“我个人认为,行政手段还是多了点。当然有些是不得已,因为我们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

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挤进来:“您觉得今年有没有加息的可能?”

他的表情看上去很失望:“我一再讲,传媒不要问我会不会加息。我不知道,要是知道我更不能说。”围着的记者附和似的大笑。他变得很生气:“没有一个资深的记者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去年,也是在这样的场合,他曾“建议”记者“多读些经济学类的书”。

临近午饭,有人在远处喊了一声“吴老师”,他对记者说:“抱歉啊,我有个小约会。讲完这句就走。”在被包围的40多分钟里,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脚不曾挪动半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