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宣部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典型:知识创新工程 > 29日
中国青年报:“不可思议”的改革背后——中科院自主创新模式评析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3月29日 发布时间:2006-03-29 【字号: 小  中  大   

2004年10月,中科院“不可思议”地主动向国家提出这样一个请求: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科研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评估。

这个后来被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是“开我国科研机构先河”的评估过程,由国家科技部牵头。来自政府各职能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30多名专家,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参与了本次评估,并参加了评估报告的撰写。薛澜称“这么大规模地对国家科研机构进行评估,应该是第一次,对中科院而言,需要很大的决心和魄力”。

而在薛澜看来,中科院自主创新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条原因就是“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一旦确定目标,就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进,领导班子有很强的执行力。

1997年7月,刚刚走上中科院院长岗位的路甬祥院士,就专门成立了一个战略研究小组,重新研究确定中科院的定位。专家分析“当时科研力量分散、学科目标老化、队伍缺乏创新能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导致研究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相互封闭、力量隔断的体系,难以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

经过研讨,中科院确定了“建立创新体系,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的目标。

薛澜说,虽然遇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阻力,但中科院很快制定并出台了各种具体措施,下大力气推进改革,“这种决心保障了创新顺利进行”。

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说:“知识创新工程要进行大规模的布局调整,涉及这么多人的利益、这么多人的位子,我们需要相当大的决心,因为我们清楚,科研工作必须适应国家总体战略发展。”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对这种“决心”同样表示欣赏,其他科研机构可能也在推行改革,但效果不如中科院明显,就是因为很多措施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决心和魄力不够,遇到一点阻力就停滞了。

穆荣平说,有信心接受外部评估更是一种“决心”的体现。中科院不仅“有决心”向纳税人说明国家投入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国家重大工程或科技计划的管理效率;而且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产生的绩效充满自信,“有决心”自愿承担评估带来的巨大压力。

有了决心,还要建立全面的改革创新体制,革除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框框。

薛澜称赞中科院“改革的全面、系统”: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是单单局限在某个方面或某一个点,而是全面系统的改革,全盘考虑推进。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中科院在人事聘用、工资分配、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和干部任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1999年,率先在全国科研系统中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2001年停止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全面实施岗位聘任制度;2002年对所有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在分配机制体现绩效优先,打破分配上实际存在的平均主义;对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通过建立健全新型监督评估制度,并与领导体制、预算拨款制度、新的用人制度等相联系,构筑国立科研院所制度的基本框架。

“体制机制的设计,很好地涵盖了改革的各个方面,又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院所特点等,加之科研人员总体素质较高,改革措施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

而这种强调“总体规划、总体战略研究”的改革思路,在3月中科院发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高调提出,“要加强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加快推动战略研究体系建设。战略研究平台和专业研究机构要重点加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研究。研究所要成立领域方向战略研究组,建立持续开展战略研究的工作机制”。

薛澜建议,应该将中科院总体布局发展的经验,借鉴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更大的层面上进行资源整合,进行战略研究的规划调整。

科研工作离不开经费支持,中科院科学的投入机制同样被评估专家们称道。

中科院彻底“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儿似的科研投入,变成了收拢五指、攥紧拳头的投入方式”。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等领域做出一流成果,加大投入。

薛澜说,“分清楚把钱投在哪里”,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对科技投入的机制,国家必须进一步进行改革”。

薛澜认为,“通过不同的计划,在一定的经费支持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出成果”的科技支持模式有很大局限,他说,要明确哪些项目应该由国家支持,比如基础和共性研究,应该在国力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立法保证足额稳定投入;共性科技服务国家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可收取一定费用;面向市场的科研,国家应提供政策和环境条件,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他说,知识创新工程正是在国家的稳定支持下,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上说,必须以此为起点,建立更加明确、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优秀的试验点,更是一个关键的起点。”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