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建院70周年回顾 2019年工作回顾 媒体报道 图片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网】中科院公布2019年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0-01-19 来源:中国网 王振红 【字号:  

  1月17日,记者从中科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截止2019年底,中科院已启动实施58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A类23项,B类32项,C类3项),瞄准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和重大示范转化工程的产出目标,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介绍说,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首发星“太极一号”2019年8月31日成功发射。作为太极计划“三步走”第一步,太极一号成功进行了中国首次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试验,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双模霍尔电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被列入中国科技2019年十大进展。专项一期卫星工程“悟空”精确测量了40GeV-100TeV宇宙射线质子能谱,“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太空实验检验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效应,“慧眼”观测到最靠近黑洞和中子星区域物质高能辐射新特征,开启了研究黑洞和中子星的新窗口。“实践十号”首次获得大曲率范围环状热毛细对流的临界失稳条件,发现了体积效应及转捩分岔途径,首次在太空环境中实现了神经干细胞的三维培养与定向分化。

  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专项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GV-971有条件获准上市,这是中国原创、国际首个兼具病程改变与症状改善双重特性的、多靶点治疗AD的创新药物。专项围绕27个候选新药开展临床研究、25个候选新药开展系列研究:揭示了GV-971独特的靶向脑肠轴的作用机制,发现了GV-971系列生物标志物;发现了丁二酸复瑞替尼的疗效监控标志物;明确了德立替尼治疗的敏感群体和疗效监控标志物。个性化药物新靶标、新机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肝癌发生发展机制和个性化诊治新策略。

  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专项按期推进。成功研发了深层地质导向随钻电磁波、声波、电成像等6套样机,初步构建了“定得准”的随钻测井装备序列。推靠式旋转导向系统首次在胜利油田开展实钻井作业测试,结果达到预期,为专项实现“打得准”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初步建成了基于过程约束的沉积-成岩-成藏一体化正演模拟软件平台;智能导钻测试总装中心(衡水)于2019年11月16日投入运行,有望建成国际一流的能源开发装备测试平台;怀柔科学城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建设方案已获批,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器官重建与制造专项按计划推进,总体进展顺利。在器官原位再生方面,发现了调控脑、心脏、造血、皮肤、骨骼肌等10个组织器官原位再生的关键靶标,开发了5种器官原位再生的干预手段。在器官体外制造方面,突破自组装胆管化肝脏类器官,功能性神经-肌肉接头,脑模块构建,3D打印和管道维持等关键技术,初步实现复杂结构构建;相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专项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专项产出多项重要成果并进行工程示范。完成了千吨级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工业实验,实现了从原理创新到工业实践的跨越,初步回答了李克强总理关心的“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进行煤化工”的问题。世界上首次实现75t/h循环流化床燃煤工业锅炉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小于50mg/m3),对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首套基于不锈钢金属板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成功投产,采用该电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安徽六安市公交系统开始运营。目前已有25个示范工程正在建设中,拉动社会投资300亿元。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2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