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会议动态 中科院之声 热点话题 聚焦科教 媒体报道 视频访谈 两会时评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未来技术学院:新工科发展抓手
发布时间:2020-05-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袁一雪 【字号: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指出,教育部将通过4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蓝图已经划定,高校应如何更好地建设未来技术学院?这批学院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和高校发展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3位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谈谈对未来技术学院的理解。

  重在“技术”二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今天的中国正在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此机遇下,未来技术学院是应时而生、应运而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要求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跨界整合能力、解决现实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能力,给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挑战。”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更新滞后。“尽管有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但是教学安排和教案却没有做到系统性更新,而且,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仍然囿于传统学科和专业,对传统学科和专业如何融入新技术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布局。”钱锋表示。

  未来技术学院的创办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未来技术学院的提法,重在‘技术’二字,所以这里的学科设置将以‘ 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为主,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钱锋说。

  打破学科壁垒

  未来技术学院并非新概念,早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就建立了未来技术学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徐波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初成立这个学院的时候,曾经就名称进行过讨论,是前沿交叉学院还是未来技术学院。现在看来取名未来技术学院可以更好地面向现实复杂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和世界发展都面临很多挑战,如疾病、交通、人口、环境等等,最终都需要创新性科技去解决。这类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创意、想象并把现有技术加以创新性融合发展,最终落地的是解决问题的高精尖及综合性技术。”徐波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薛勇彪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谈道:“我认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创立未来技术学院是希望突破国内固有学科体系,通过问题导向,多学料交叉,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

  打破学科壁垒,也是钱锋对未来技术学院的期望。“当前学科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割,教学资源在学科专业之间缺少流动和共享,难以建立和有效实施跨学科的课程和知识体系。”

  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师资力量和突破现有评价体系都是即将面临的问题。薛勇彪坦言,虽然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已运行3年,但如何办好这类学院还在探索之中,“其中一个挑战是如何建立好一种能鼓励学术自由和技术创新的良好‘生态系统’。同时,办好这样的学院最重要的是有一支创新意识强、学术思想活跃的学生和师资队伍,突破现有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以问题为导向

  华东理工大学已经在两会期间召开了建立未来技术学院的会议,钱锋在北京也通过电话参与了研讨,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未来技术学院的定位要准确,明确建立未来技术学院的目的,更要以目标为导向、短板为导向、问题为导向,根据学校已有的基础优势和特色规划建立该学院。”钱锋说。

  而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正是针对单一技术或技术延长线解决不了的复杂系统问题或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目的地培养一批综合性、跨学科、理工结合、领军型人才。“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在学生培养、教研室设置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考虑了这些要素。我相信什么是未来技术以及如何培养未来技术人才将会越来越引人关注。”徐波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5-29 第4版 两会)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202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