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会议动态 中科院之声 热点话题 聚焦科教 媒体报道 视频访谈 两会时评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卡脖子”问题:中长期规划“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科学报 袁一雪 胡珉琦 【字号:

  5月24日,在全国两会上,民进、九三学社、科协、科技界委员召开分组会议。其中,科技界委员就“做好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中国科学报》了解,相关编制工作已于去年6月正式启动。相较于此前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时的情况,现在我国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工科技委副主任李陟在小组会议上坦言,目前我国科技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这也是制定中长期规划时要重点考虑的。作为科技界的政协委员,他感觉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我们建言资政、出谋划策”。

  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基础研究一直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在今年高度凝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研究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也在全国两会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将基础研究称为“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在这次分组讨论会上,基础研究被多位委员提起。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徐星更关注基础研究投入问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徐星坦言:“目前,中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非常迫切,而原始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

  但是,徐星表示,去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只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例的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则能达到15%~20%。“虽然每年的基础研究经费总数在增长,但比重变化却很小。”徐星认为,“虽然影响原始创新的因素很多,资金只是一方面,但是经费支持多了,科研人员才有可能做更多的工作。既然我们要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

  除了解决资金问题,徐星表示,还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自由空间,并释放他们的活力和内在能动性。“计划和规划要有,但在一些更基础的领域,计划性、规划性必须要消减,而不是强化。希望我们在做中长期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把‘降低行政计划干预’落到实处。”

  完善创新链条解“近忧”“远虑”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低端产业较为完善,但是高端制造方面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议尽快构建高端制造产业链。首先,应该全面梳理‘卡脖子’的具体短板和瓶颈,集全国之力完成关键节点的布局。”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在讨论会上如是说。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蓝闽波表示:“只有通过梳理找到问题,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技术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不是单一技术能够解决的,需要多种技术集成。而多种技术集成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需要多方团队合作。”

  找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再将科技转化为产品。蓝闽波认为:“虽然目前国家提出‘破五唯’,但是做科研发论文的惯性一时难以被扭转。未来还应该鼓励更多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只有科研人员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找准市场定位,精准解决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沈飞副总经理李克明也认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应该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建立完备的创新链条,发挥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的优势。一方面,梳理关键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集智攻关,加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作,打造一支懂技术的企业家队伍,促进一批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以解“近忧”。另一方面,以目标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未来产品提供技术储备,以解“远虑”。

  完善顶层设计 出台更多细则

  今年预算报告中,对2020年科技经费减得较多。有委员认为,对此,科技界要有统一的认识,要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建议在未来的科技布局中,相关人员要跳出专业圈子,有更高、更远的视野,做好顶层设计。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科技工作各项政策,避免不停打补丁,找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有效办法。

  此外,“在‘揭榜挂帅’政策的实施细则上,应研究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遴选标准和方法,既要遴选出好的团队,解决‘谁能干’的问题,也要对‘谁能干好’有合理的预判,发挥好政策红利。”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力呼吁,只有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才能让资金和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5-27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202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