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会议动态 中科院之声 热点话题 聚焦科教 媒体报道 视频访谈 两会时评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科教
人才 资金 制度
——代表委员热议公卫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0-05-2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晨阳 徐竞然 【字号: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守护人民健康。”——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表述,既是严正要求,也是庄重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第一阶段的“成绩单”凸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中国人民的力量,却也暴露出公共卫生安全存在的短板弱项。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如何浴火重生?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从“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出发,各抒己见。

  人才:抓教育 保待遇

  今年2月,教育部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因“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成为主要扩招专业。

  然而,“同样是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总体比不上临床医生。”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章晓联对《中国科学报》说,“一些医学院校甚至根本没有设置公共卫生学科,或者虽然有这个学科,却是一个弱势学科。”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公卫体系人才缺失的源头问题。要打造一支强大、精干的公共卫生 “专职队伍”,就必须从这个源头抓起。

  章晓联建议,必须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比如传染病救治、重症监护救治、实验室检验检测等,还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重类创伤的救治能力。

  当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个专业,还需要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模式。“公卫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审,应当依据他们对国家传染病防控及应急工作的实际贡献,而不要仅看他们发表的论文。”章晓联说,“要重视这支队伍的力量,也要提升这支队伍的待遇。”

  资金:增投入 扩渠道

  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中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仅69元。

  “基本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无法适应需求。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在大会发言中说,“部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名存实亡、设施简陋陈旧、检测能力低下,无法做到基本监测,从而贻误防控时机。”黄改荣建议加大财政投入,以保证基层公共卫生系统配置先进、技术领先。

  除财政投入外,还有什么途径能为公卫体系投入“开源”呢?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建议,可以适当引导金融资源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一方面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贴息、再贷款、再贴现等扶持救助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另一方面要创新模式,把政府、市场、企业、金融及社会各方力量结合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来,形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合力。”他说。

  制度:顺流程 早防控

  “防控重大突发疫情要诀在‘早’,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关键在‘快’。”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岑旭认为,“相比国家层面采取全面防控措施,及早采取局部措施精准防控,工作要主动得多、影响要小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岑旭认为,疾控部门的使命担当表现在勇于排除干扰,做好疫情预警。“强化直报系统的功能作用,优化现有疫情监测系统的新发传染病上报、确诊和发布流程。”他进一步强调,要建立新发传染病“闻风奏报”的免责机制,对人为干扰登记备案的行为要有追责机制。

  在畅通信息上报渠道的同时,更有必要强化疫情信息的综合研判。岑旭建议,在国家、省、市三级成立常态运行的高级别疾控专家委员会,构建上下一体联动的信息收集、反馈、研判机制,做到医生临床诊断预警信号第一时间向疾控部门反馈,疾控专家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采集数据信息,综合研判结果及防控建议第一时间直通决策层,以便高层及时作出科学决策、精准提出防控举措。

(责任编辑:江澄)
关闭页面
© 1996-202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