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强本固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姚洋
发布时间:2016-03-17 来源:光明日报 张胜 【字号:  

  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给中国制造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指导意义。

  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同于从0到1的创新,它不是灵光一现的,而是从1到n的精益求精、直至极致。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呼唤这种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迫切需要重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在20世纪90年代,工人多数分布在国有企业,他们的培养过程漫长,要从学徒一级一级走向八级工。“十三五”时期更加呼唤“工匠精神”。这是因为,产品的更新换代要采用新技术,归根到底,工艺还是掌握在工人手里。要给予工人更多尊重,使他们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否则将会影响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同时,可考虑恢复八级工制,让工人更有奔头。

  互联网大潮席卷全球,导致不少传统制造业感到忧虑,甚至“打怵”。在进行宣传时,需要把握好度,明确互联网服务制造业的根本定位。调研发现,在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制造业都很发达,工业化就业水平达到30﹪。这些发达的制造业影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就业分布在高端服务业。需要明确的是,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更为重要。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6-03-17 14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