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先进个人:丁健
发布时间:2016-01-14 来源: 【字号:  

丁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先进事迹: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药理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担任Acta Pharmacol Sin 主编和J Biol Chem、Eur J Pharmacol、Cancer Biol Ther、J Ethnopharmacol 和Molecular Pharmacology 等SCI学术杂志编委。 

  丁健院士2004年至2013年担任上海药物所所长期间,面向人民健康的国家需求,秉承药物所创建之初“使中国药物科学化”的重要使命,坚持将“出新药”作为研究所的战略目标。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入第二个阶段,把药物所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融合于国家规划和科学院的建设要求之中,研究所进一步提出了“以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工作主线,实施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战略、阶梯递进的可持续战略、学科互补的集成创新战略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开发战略”四大战略,“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新药”,并带领全体药物所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作为药物所所长,丁健院士准确把握药物所作为我国新药研究国家队的责任定位,把国家、科学院和地方重大新药研发计划作为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组织全所科研人员,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高科技发展趋势,积极承担“97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药物研究的重大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申请获准的重大专项“综合性大平台”等5大类共43个项目及“十二五”立项和滚动支持的项目等均取得了成功;中科院创新2020、扎实推进“一三五”期间,按照“一三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在重大新药创制、药物研发技术体系建设、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研究“三个重点突破”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以平台建设带动新药研发,以新药研发促进平台建设的发展模式,围绕肿瘤、神经精神、心血管、代谢性、自身免疫及重大传染性疾病六大疾病领域,基本形成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综合集成、运行高效、符合国际规范的技术平台体系。不仅提升了药物所创新药物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有力促进了我国新药研究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我国药物创新研究快速走向国际前沿,对我国药物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重大新药创制工作成绩显著,呈现出“发现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转化一批”梯次发展的良好态势。上海药物研究所已经被公认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药物研究机构,研发了创新性药物50余种,包括创新中药丹参多酚酸盐注射粉针剂、我国第一个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等一批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创新药物。 

  丁健院士是我国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先行者。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分子靶向抗肿瘤理念初露端倪时,率先在我国搭建了符合国际规范的、集分子、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为一体的三级抗肿瘤药物发现和评价平台。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布局了代表国际前沿的蛋白激酶、表观遗传、肿瘤代谢、肿瘤免疫微环境四大研究领域;储备了关键的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资源;具备开展个性化药物研究的关键技术能力;研发了一批分子靶向抗肿瘤候选新药,搭建了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管线。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领导研发了一批抗肿瘤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候选新药目前正处于临床I-III期临床研究。其中盐酸希明替康在临床I期研究中显示出对当前结肠癌I线治疗耐药的患者有效;Lucitanib正在欧洲进行II期临床试验,对多线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卓著。另外有6个候选药物正在进行系统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160余项,获国内外专利授权42项。近年来,在“精准医疗”的大架构下,以“6R”理论为指导(即正确的靶点、正确的药物分子、正确的生物标志物、正确的病人、正确的剂量,正确的联合用药方案),聚焦“抑制剂开发-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耐药性研究-联合用药研究”四位一体的研发策略。系统阐明了一系列抗肿瘤候选新药的作用机制;揭示了数个药靶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与作用模式;发现了c-Myc等数个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监控生物标志物,在国际著名杂志J Natl Cancer Inst、TIPS、Cancer Res、Oncogene、Ann Oncol、Neoplasia 等发表论文240余篇,他引4000余次。 

  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各类重要奖项10余项。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