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会议动态中科院之声热点话题聚焦科教媒体报道视频访谈两会时评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稳定支持:科技委员的“基础”情结
发布时间:2015-03-08 来源:科技日报 高博 【字号:  
  一提到“稳定支持”四个字,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是既爱又痛。因为在中国,它在实践上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在全国政协小组会期间,许多科学家委员认为,要实现稳定支持,得先有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 

  “国外高校一个系20个教师,中国同样的一个系200个教师。”郑兰荪委员说,“人员那么多,还要高水平稳定支持,不现实。你把人砍下来,自然待遇就高了。”

  郑兰荪说,现在中国高校的教授和研究院所的科研骨干,收入已经不低,但低层级人员待遇上不去。究其根本,是院所对编制放得松,大家全挤进来,队伍越来越庞大。

  “这是大锅饭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郑兰荪说,“要稳定支持,劳动人事制度必须改革,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得变,要‘能进能出’。没有淘汰机制,稳定支持就是养懒人。”

  北京大学教授朱星委员举了一个稳定支持的例子:著名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德国马普研究所,按照法律每年从政府领取固定经费,由所长在所内分配,但该所不允许科学家申请竞争性项目,研究人员因此心无旁骛。

  但朱星认为,马普的经验在中国不可复制,因为“研究机构自己做不了主,人员只进不出”。不过,据朱星介绍,北大开始尝试探索,设立了几个小研究所,学校切出一小块经费蛋糕,交给所里分配。一个所精挑细选,招募20来个研究人员,保证他们的高待遇,这些所的学术成果研究质量较高。

  “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太多,美国是我们的一半,日本是我们的四分之一。”潘建伟委员说,“如果对所有人都稳定支持,国力确实难以支撑。所以要有择优的概念。”

  目前中国已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做出一些鼓励潜心研究的举措。郑兰荪说,如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能拿到约一千万元的稳定支持,外加仪器补助。潘建伟介绍说:中科院的创新先导专项给了一些团队特别的稳定支持。

  潘建伟所在的研究团队,实行“绩效封顶”的政策,科学家申请到的经费超过一定额度,就不再被计入绩效。这是为了避免科学家把心思花在跑项目上。

  但这种鼓励潜心研究的机构,还是凤毛麟角。尹卓委员说,中国科研人员精力被浪费在跑项目、编预算、应付评审甚至琢磨如何花掉科研经费上。

  “财务上的一些规定,不是一线科研人员或科研单位提出来的。”尹卓说,“制定规则的人想象着人性是什么样子,想象着怎么制约它,定了很多防止科研人员弄虚作假的条款,一定要审核你的预算和决算是否吻合,让你提前三年就把出国、开会、器材的每一笔预算都写出来。这可能吗?一个人造假是他违法乱纪;现在全体造假,是因为制度不合理,逼良为娼。”

  尹卓说,财务部门应该对科学家有起码的信任,把严审计这一关就行。“前面不要搞那么严。你是过路财神,把钱给科研机构就行了。你又不搞科研,管那么细做什么?”

  潘建伟说:“高校里面大家的收入,跟经费的多少是挂钩的。你给我稳定支持之后,我做科研的钱就够了,但人呢,总是想多申请点钱,绩效多一点。”去年3月,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分类管理科研项目,“对基础、前沿科研项目……要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通过同行评议、公开择优的机制遴选项目……”科学界委员们普遍表示,期望这些改革原则尽快落地。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5-03-08 01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