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2013年工作回顾  媒体报道  要闻回顾  学习落实  图片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回顾
科技部中科院和相关省市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发布时间:2013-04-15 来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 【字号:  

4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山东东营宣布,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和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出席启动会并讲话。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集成中科院土肥水种等农业关键技术,突破环渤海低平原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地稀薄盐碱的粮食增产瓶颈,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地25个县,以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方式推动,在2011年产量的基础上,实现2017年增粮60亿斤、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增产能力,建成名副其实的“渤海粮仓”。“渤海粮仓”建设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千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渤海粮仓”的建设构想由中科院于2009年率先提出。中科院农业科技人员经过2年多的系统调研和分析指出,环渤海区域60个县有亩产低于400公斤的中低产田4000万亩,在滨海地区有1000万亩的盐碱荒地,蕴藏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与此同时,从1987年起通过20年的长期观测和潜心研究,建立了“盐碱地治理”、“微咸水灌溉”和“耐盐小麦品种的培育”等三项关键技术。

2008-2012年,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组织河北南皮和山东禹城试验站在南皮、无棣等地进行了验证和预研,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估算出到2020年环渤海地区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据此提出了“渤海粮仓”建设计划。该计划得到科技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经过院部领导共同调研、交流,达成了部、院、省联合实施的共识。科技部用项目整合机制快速推动立项,中科院迅速组织三省一市的科技人员形成技术研发和攻关团队,最终形成了科技部行政组织、中科院技术主导、三省一市协同试验示范的项目计划。

万钢在启动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增产与水土资源的矛盾、粮食结构性供需矛盾、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矛盾、粮食增产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中低产田是制约当前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也是增产粮食的重要突破口。科技部和中科院联合4省(市)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带动区域中低产区粮食增产,能够有效缓解农业水土资源约束、能够推动区域规模化粮食增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万钢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在发展目标上,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并重,建立增产增效同步的技术体系;二是在顶层设计上,按照“四化同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建立粮食生产和多种新型产业有机集成的产业结构;三是在管理机制上,要建立多部门联合推动机制,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在实施措施上,要与科技部实施的“一城两区百园”工程结合,发挥园区结盟优势,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五是在区域布局上,分期规划实施黄淮海平原西部、东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北部等低产农田集中区域增粮增效科技示范工程。

张亚平在讲话中回顾了“渤海粮仓”建设构想的提出及项目的组织筹划过程,指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部、院、省紧密合作,瞄准科技增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中科院党组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并以区域创新集群项目的形式,为“渤海粮仓”项目提供了2000万元的经费支持,示范工程实施中将在技术、队伍、平台等方面为项目提供支撑和保障。与此同时,中科院将进一步密切部、院、省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发挥好科技部行政组织,中科院技术主导,地方政府协同实施的政产学研用的合力作用,努力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做成科技增粮的示范样板,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粮食增产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振声作为专家代表发言。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采用的滨海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原理。提出综合运用微生物菌剂、微咸水灌溉、种植耐盐小麦品种三项措施,在环渤海中低产区产生20%以上的增产效果是可行性。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山东滨州无棣县利用一年时间,已经建成7000多亩示范样板,营造出“渤海粮仓”的缩影。

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表示,要充分认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山东省将集中精力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和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科技厅(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4月8日,万钢一行还考察了山东滨州无棣县“渤海粮仓”试验示范区。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会

万钢等在山东无棣示范区调研

关闭页面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