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代表委员眼中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3-03-14 来源:科技日报 吴颖 【字号:  
从“果粉”手中的“神器”iPhone到超炫的3D打印技术,我们不断谈论着“创新”,但“创新”到底是什么——
“我能给你讲一个小时。”一听记者要聊“创新”,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代表激动地拉起了记者的手。

同样是这个话题,却让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粤梅代表的手摆个不停:“这话题说得太滥了!”

其实,无论是激动不已还是觉得“说得太滥”,都证明了一件事:创新,是这个时代最受瞩目和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

从“果粉”手中的“神器”iPhone,到超炫的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随时感受到创新给我们乃至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们也在不断期待创新能带来更多的改变,更大的惊喜。但当我们在不断谈论“创新”,甚至都觉得过滥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创新”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话题,科技日报两会报道组记者近日随机采访了多位代表和委员。

创新=科技创新?“这可能是误解”

“我是做金融的,不是搞科技的,这个问题没有研究过。”当我们问及“‘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指什么”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愣,然后或满脸微笑、或连连摇头,用类似的话礼貌地拒绝采访。在他们看来,创新是科技界的事,科技界的话题。

事实证明,从事科研工作的代表、委员,确实更愿意分享他们对于创新的理解。

“虽然这部分研究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具有前瞻性的事业,等到和企业对接了,创新的工作也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委员眼中的创新,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基础研究。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易建强委员也认为,“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主要还是指科技创新。“原始理论突破通常可以构建一个很大的技术链条,计算机、生物技术的发展都是很好的例子。”

的确如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提及创新首先联想到的,恐怕就是科技。在百度新闻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创新”后,“科技”是相关度排列第二的热词。

然而,也有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并不能将创新简单地与科技创新等同起来。

张小济委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就指出,创新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而我国往往认为创新是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这个可能是误解”。

这种观点得到了中国核工业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委员的认同,他对记者说:“科技创新只是狭义的创新,如果体制、文化等外部环境没有创新,科技创新将是无源之水。”

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田静委员也认为,不能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科技创新,创新还包括品牌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即便是具体到科技创新,也应该包括两方面:科学上的新发现和认识,技术上的新突破。“前一种增加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后一种转化为可应用的成果。”

“我想创新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龙长兴委员笑言,自己最近“真仔细琢磨了这事儿”。他认为,推动发展,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完全是科技的事儿,其他方面的创新也很重要”。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委员说到创新时,则多了一分感性。他理解的创新,“可以是一种思想,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但必须具有‘正能量’,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他说,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了理念、文化、社会管理的创新。

驱动发展的创新动力从哪里来?

和从前单纯追逐GDP的发展模式不同,我们今天追求的是一种更为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驱动发展的创新动力从哪里来?代表、委员们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顾行发的观点可能代表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看法。他认为,对科学的不断探索,是创新的源动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创新,这需要开拓性的思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发展的动力可能包括了很多方面,但起到引领作用的,还应该是科技创新。”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的曲伟委员举例说,磁悬浮生产线每开停一次都有很大的损失,国外差不多10年、20年才停一次;但我们的生产线由于技术上有缺陷,两年左右就要停一次。“科技水平提升不了,哪怕其他方面的创新搞得再好,发展还是很难上去。”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董事长黄迪南代表则把创新分为了几个不同的层次,首先就是技术创新,“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占领市场”;二是管理要升级;三是走国际化道路。

田静则认为,驱动发展的创新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他以语音识别技术为例介绍说,在基础研究阶段,科研人员首先认识了人类发声的原理;技术开发人员再利用这个原理研制出语音识别技术;而企业考虑的是怎样将技术转化为不同的产品,运用到不同载体上;市场人员则要思考商业运作模式及营销,怎样拓展市场及提高品牌知名度等。“动力来自这些创新的有机组合。”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坐落于武汉光谷,是我国IT领域一家著名的央企。该院院长童国华代表十分看重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空中楼阁’的创新并不能被市场认可。”他说,创新的难点在于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尤其是IT产业,技术更新太快,产品往往刚研发成功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这要求企业布局一定要有前瞻性。

彭明权代表是湖北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他认准了品牌创新的力量。“经营品牌很重要,经营品牌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现在我们到处都是外国包、外国车。为什么LV的包卖几万块钱,是人造革的,大家还追着买,我们的真皮包,卖几百块钱还没人要?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创新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对于创新的理解各不相同,驱动发展的创新动力也自有说法。正当我们以为代表、委员们对目前创新面临的难点也会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时,他们却相当一致地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人才,环境。

龙长兴分析称,从科技创新的层面来讲,我们现在科研人员的队伍太弱了,各领域参差不齐,领域内也是参差不齐。“无论是横向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纵向和我们现阶段发展的需求看,都比较弱,满足不了需要。”他说,“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加强人才的培养,要把这个基础打实。”

相同的问题,田静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人才”两个字。“不光是人才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评价体系。目前各种人才工程更多是功利性导向,不利于人才成长。”

易建强也认为,创新最关键还是要靠人才。他补充说,“现在的条件压抑了年轻人的成长”,要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主要还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于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刘永表示,首先应该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比如我们的孩子,从应试教育开始,他们的创造力就被扼杀了。必须从观念上来转变,从文化层面上提升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作为城市管理者,湖北省恩施州州长杨天然代表建议,要为创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不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创新者的利益要得到保障,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才会有创新的动力”。

创新的障碍在哪里?听完记者的提问,哈工大教授贾德昌委员显得有些许凝重。他直言:“现在创新最大的障碍,应该不是经费多寡的问题了,创新意愿大家也都有,问题是怎么激发积极性。科研界个别人,为了经济利益,做出一些违背科学道德的事,给大家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其实,只要大家心理平衡,知道扎扎实实工作有盼头,能力肯定会激发出来。中国人并不笨,需要的是整体上改善环境。”

张小济则将“环境”的落脚点放在了“好的机制和制度”上,他称:“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机制、制度的建立上,而不是直接来搞项目。”

对于这一点,曲伟深有感触。“现在行政审批过于复杂,有时候还要应付各种考核、检查,占用了科研人员很多时间和精力。”他很困扰,“这些问题我们都提过,领导们一听也觉得腻。但关键是怎么就没有改变呢?”

来自香港的许智明委员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国外经验:“政策要引导、鼓励,并做好监督、管理。但是具体的微观项目,政府不要参与。要学习欧美,政府只做技术引导、政策鼓励扶持方面的工作,税收优惠、贷款方面也要有配套的基金。”

虽然提出了方方面面的难点和问题,但很多代表、委员都希望老百姓能理性地看待发展。“好的政策、好的机制、好的环境,肯定可以让发展的速度快一些。但发展本身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一个整体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哪一个方面超越所处的历史范畴。千万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龙长兴说。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3-03-14 01版)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