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两会时评
民生支出要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发布时间:2013-03-04 来源:经济日报 崔文苑 【字号:  

虽然从数字上看,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但群众的受惠感受存在差异。要提升民生支出的效力,达到改善民生的效果,关键是要使民生支出更好地用在刀刃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

在采访两会代表委员中,代表委员对近年来中央财政大幅增加民生支出给予一致肯定。但也有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百姓的感受与民生投入的增速不那么匹配呢?

过去5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所占比重也始终稳定在三分之二以上。在税收增速进入下行通道的情况下,能维持这样高的民生投入增速就显得更加不易。但个人感受与数据统计之间存在落差也是客观事实。民生支出“出力”但没“落好”,根源何在呢?

最易明了的是,虽然我国民生支出规模大、增速快,但由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相对有限。很多领域的民生投入尚在起步阶段,如教育支出中用于农村学生的“免费午餐”,目前的标准为每人每天3元。有观点认为这个标准过低,且由于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差异,导致有些地区获得的补助水平相对更低。这表明,目前的民生投入与现实的需求、人们的期待之间仍有距离。

其次,部分财政支出落实不到位,也使民生支出效果大打折扣。一些财政资金可能没有用到最薄弱的环节,导致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对财政支出的监管措施还不到位,支出方向就可能发生偏差。要提升民生支出的效力,达到改善民生的效果,就必须使民生支出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解决群众的感受落差问题,一方面要让公众意识到,民生投入需要尊重现实、立足实际,在规范的同时逐步提高,一方面要在财力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标准,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通过增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有针对性地调整支出结构是当务之急,例如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民生支出,有代表委员建议可考虑增加基本医疗救助、低保、扶贫和义务制教育等项目支出。重视对中西部地区、偏远乡村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适当提高支出标准,加快农村水电、医疗、教育、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再如应加强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投入,增加城市安全维护和管理经费,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落到实处。要坚决防止以“民生财政”的名义将大笔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坚决反对各级地方政府搞超出财政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换取政绩考核的“政绩工程”。

监管到位必不可少。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公众参与预算审查,将预算纳入公众监督轨道,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公众意志。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通过审计部门的协同管理,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计划划拨到既定项目,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此外,还要逐步增加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范围和力度,将财政支出绩效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对支持薄弱环节以及偏远地区的实施效果予以重点关注,严格认定享受政策人群资格,防止有人假公济私。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