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中国科学报】把握机遇 畅享“一三五”创新“红利”
发布时间:2014-01-13 来源: 【字号:  
  1月10日,在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存浩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加上这项荣誉,在过去6年中,大连化物所共荣获12项国家大奖,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24项。
  耕耘与收获比肩、欣喜与辛劳共存。大连化物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如此感慨。
  “大连化物所各项事业稳扎稳打,迸发出新活力。”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大连化物所的科研工作者将一朵朵科技小花撷取,带着露珠和嫩叶,编织出一顶夺目的科技成果花环献给公众。而集全所之力推进的“一三五”战略规划则是这个花环的“筋与骨”。大连化物所抓住机遇,正在畅享“一三五”创新带来的各项“红利”。
  协力稳前进,成果颇丰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为中科院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去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重要一年,更是“创新2020”迈入重点跨越新阶段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的征程始于大连化物所60余年之积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扎实。
  前不久,20余位国际知名科学家赴大连化物所进行“一三五”战略现场诊断评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国内一流的研究所之一,大连化物所在科学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行得稳健方能致远,不断前进才能收获。这样的行事风格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大连化物所。
  历经锤炼,该所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所,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具有不俗表现。“集全所之力,我们稳步推进‘一三五’战略,并始终保持上升态势。”张涛说。
  因此,大连化物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结硕果,各领域百花齐放。
  在基础研究方面,分子反应动力学、纳米及单原子催化、生物分析、太阳能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应用研究方面,全球首套以外购甲醇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商业化装置投产运行;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并通过竣工验收;汽油固定床超深度催化吸附脱硫组合技术通过成果鉴定;化学激光取得新的突破;燃料电池在芦山地震抢险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航天催化在无毒领域取得新进展。
  这一系列成果中,也凸显了基础与应用进一步交叉融合的新亮点。
  2013年,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燃料电池高效电催化剂应用基础研究分别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研发及在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中的应用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三五”战略规划的科研方向,是经该研究所上下反复讨论不断凝练而得出的,大连化物所对于未来的发展路径看得愈发清晰。
  目前,大连化物所“三个重大突破”与“五个重点培育”之间已呈现接续调整之势,“五”中已有一个项目晋级为“三”,一批更具前瞻性的创新项目进入“五”之列。
  “‘一三五’战略规划布局将带动研究所学科建设的发展,2014年,学科建设力度将会更大。”张涛表示。该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以能源领域研究为主导,同时将着力对生物技术、资源环境、先进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进行布局。
  开启“高速路上远光灯”,创出新机制
  就在2014年将至之际,大连化物所的三位年轻博士后申请到了首批“大连化物所优秀博士后奖励基金”。
  他们在博士后工作站期间,年薪总额将达20万元左右,这与国际知名院所的博士后年薪水平相当。
  该项优秀博士后奖励基金来自大连化物所总投资为1亿元的“甲醇转化与煤代油新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基金”。
  甲醇制烯烃(简称DMTO)技术是大连化物所的优势项目之一,其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该基金将促进煤代油新技术创新,及研究所相关优势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融合。
  大连化物所的意图非常明确:鼓励科研人员带着国家任务将基础研究做透彻。一家研究所以应用研究的产业回报为资源,设立如此大手笔的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探索,基金为引导杠杆,这在国内较为鲜见,成为鼓励基础与应用研究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种创新手段。
  一直以来,立足国家重大需求、以任务带学科以及大团队作战,是大连化物所60多年的一贯坚持。
  新时期的实践促使大连化物所摸索出创新之举:探索组群组织形式,不再按传统的学科设立,而是按照大型科技项目的特点和发展进程,根据承担的不同任务在不同节点进行设立。
  2009年,以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领导的研究组为基础,组建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成为该所设立的首个B类组群。
  按照大连化物所的科研组织架构设置,组群中的人员调配、学科方向、经费申请、仪器设备都由研究室统一协调,组群内各研究组可以更加专心地完成好自己在大项目中的科研任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组群各个方面既能均衡发展,如遇大项目,各小组配合默契,齐心协力做大事。”刘中民说道。目前,研究所内组群建设的热情不断上升。
  高速行车,远光灯必不可少,既可扩大视野,又能提高视线,视野更佳,才能看得更远。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正如同远光灯映出的宽阔空间,让科研团队在创新的道路上放开手脚,大胆探索。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1-13 第8版 专题)
关闭页面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