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图片新闻 会议动态 视频访谈 中科院之声 两会时评 媒体报道 历年回顾 聚焦科教 热点话题 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交通治堵期待走出“死胡同”
发布时间:2012-03-1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巧玲 【字号:  

“对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点麻痹了。”当记者提及交通拥堵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显得有点无奈。

全国政协会议前,记者仅找到一份关于交通拥堵的提案。而在政协会议的小组讨论中,记者也几乎没有听到有委员探讨交通拥堵的话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堵在路上”成了许多城市居民出行时的常态。但为何这个与许多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话题在全国两会上鲜有人提及?交通治堵何时才能走出“死胡同”?

治堵须治本

“现在的交通拥堵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王梦恕认为,造成城市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中常见的职住分离状态。

他告诉记者,许多大型企业原来都有自己的家属基地,比如洛阳因有许多上万人的大型企业,每天上下班的人潮非常壮观。

“如果职住分离,这些人将造成多大的交通运输压力可想而知。”王梦恕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的城市化普遍以摊大饼的方式进行,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所在。

“就近就业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方式。”贾利民认为,避免建设大型社区和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是城市建设中应该警觉的重要问题。

“现在主要希望通过修建地铁来改善交通拥堵状态。”王梦恕说,“以及通过限号、限行,使小汽车、公车被逐步淘汰,以控制汽车总量的方式减少道路压力。”

而除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外,王梦恕认为,还应推动地面轨道交通,甚至空轨运输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两会期间,民建中央在一份关于交通拥堵的提案中建议,要实施全国城市公交畅通工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吸引更多人乘坐公共交通,才能减轻道路交通压力。”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七局)原主任(局长)乐美真同样认为,解决城市交通压力,主要是要抓公共交通。而发展公共交通的关键在于发展地下轨道交通。

他同时指出,中转不方便、不能形成网络化,是当前地铁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只有提高地铁中转的便捷性,才能吸引更多人乘坐地铁出行。”乐美真说。

科技能否先行

“电子显示牌显示这条路不堵车。”眼看着眼前的道路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出租车司机显得有些无奈。而刚刚路上的电子指示牌还显示这里的交通状况为“绿色”。

“其实我们一般不看这些电子显示牌。有时半个小时都不更新一次。”出租车司机说。

这是记者近日在两会采访中遇到的一幕。

面临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形势,众多科技手段被引入交通管理领域。虽然目前尚不成熟,但科技无疑将成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利器”。

“依靠科技帮助,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是治理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道本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朱道本认为,相比靠加宽马路、扩建环路等增加道路容积率的方式,加强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对解决交通拥堵更为重要。

“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并真正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朱道本说。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提出了一份名为《加强汽车移动物联网的建设》的提案。

“这是治理交通拥堵、确保交通安全、防止交通污染方面最具前景的手段。”刘经南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当前北京等城市采取的限行、控制车辆总量等方式无法治交通拥堵之“本”。

“要以智能控制为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和安全问题。”刘经南介绍,所谓汽车移动物联网建设,就是要做到将来每一台车、每个人、每条道路都实现全时空和全过程控制。

“现在的公路交通占了整个人员和物资运输量的90%。加强车辆、道路及人员的智能监控,有利于提升道路使用效率,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刘经南说。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