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图片新闻|会议动态|视频访谈|中科院之声|两会时评|媒体报道|历年回顾|聚焦科教|热点话题|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 > 两会时评
出发,向着共同的目标
来源:人民日报 许志峰 陈仁泽 张 烁 侯琳良

满载“十一五”的辉煌,带着对“十二五”的期待,中国站在新起点。

此时此刻,国内外关注的目光聚焦北京——未来5年,中国经济成长将划出怎样的新轨迹?百姓的生活会出现哪些新变化?“中国故事”如何续写精彩的新篇章?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代表委员们正在审议讨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为未来5年的中国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攸关未来的关键

观察中国,“速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年均增速仍然达到11.2%。高速,似乎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和惯性。

“年均增长7%”——“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增长目标,比“十一五”规划目标调低了0.5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放缓脚步?

“7%不算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15年将达到55万亿元。“适度调低增速目标,并不表示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会有变化,而是意味着我们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腾出空间。”

“减速”的同时要“换挡”。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说,在编制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个“五年”下来,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实践证明,以消耗大量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人们注意到,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在参加团组审议和讨论时反复强调,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扣住转变方式主线,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标调低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告别“GDP崇拜”,防止经济结构调整“被牺牲”,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龙岩市委书记张健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警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

“我每月收入也就2300多元,刚好过了个税起征点,我认为起征点太低了,现在工薪阶层成了中国纳税大户,这不公平。”2月27日,一位手机尾号为5187的出租车司机通过网络,给在线交流的温家宝总理留言。两天后,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个人所得税薪酬的起征点有望提高,温总理承诺的“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指日可待。

5天后的3月5日,中国的老百姓收到了一份厚重的“礼单”。提交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减轻居民税收负担,从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的十大举措,都指向百姓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

“全面、集中的改善民生行动,彰显的是理念。”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夏绩恩说,“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标志着民生关爱已成为集中明确的“国家行动”,将给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带来新希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多项举措勾画出温暖的民生画卷,让亿万百姓看到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

一个国家财富分配的方式,关系经济发展,也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随着经济规模不断跃升,中国人均GDP有望突破4000美元关口,但同时,判断收入分配公平性指标的基尼系数也已越过0.4的警戒线,不同行业、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发展包括两方面含义,一个是较快的增长,一个是合理的分配。没有合理的分配,增长就缺乏持久的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说。

不回避,不自矜,不虚夸。政府工作报告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作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与“十一五”相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从7.5%降至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从5%升至7%以上。“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的一降一升,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说。

“这是一个民生色彩最浓的五年规划。”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评价,“规划在民生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进行的部署,将促进中国社会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全体人民将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改革攻坚时不我待

房产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年伊始,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推出,引发人们对开局之年中国走向的关注。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说,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推进到如今,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又必须取得实质性突破。

“破解‘土地财政’要靠财政体制改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王明权说,“土地财政”问题发生在地方,但责任不完全在地方,它涉及全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改革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金锁说,加强社会管理,关键在创新。如何把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统起来?怎样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打破一些现有体制机制,需要有一些改革精神。

改革攻坚,政府要“主动出击”,更要“自我扬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娄底市市长张硕辅看来,只有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开局之年的中国,面临一个个挑战和抉择:多重压力下,经济如何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经济结构调整,如何走出“调而不快”的怪圈?调节收入分配,百姓如何更好地分享财富蛋糕?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短板”如何补长?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给出了答案。

新征程就在脚下,新目标催人前行。

《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09日  01 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webeditor@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