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第 285 期
(2021-02-02)
 
“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及防控对策”香山会议召开
文章来源: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2-01

  1月29日至30日,以“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及防控对策”为主题的第S59次香山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污染物定义、其环境过程及暴露组学、毒理学研究及健康效应机制、削减及风险防控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中科院院士陈宜瑜,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陶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进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利中,中科院院士、生态中心研究员朱永官担任共同执行主席。

  陈宜瑜表示,我国新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与发达国家差异显著,无法照搬国外研究模式与结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议,深入分析我国新污染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江桂斌就“新污染物防控,路在何方?”为主题做了主题评述报告。生态中心研究员郑明辉、朱永官以及北京大学教授胡建信分别做了“新污染物环境暴露研究方法学”“生态系统中的抗生素耐药性”“借鉴国际公约机制削减和管控新污染物”三个中心议题评述报告,分享了他们对新污染物研究的方法学、环境风险与健康影响以及环境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针对新污染物的治理思路做了报告,提出了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的科研需求,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和管理实践中。国家基金委化学部与地学部表示,基金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新污染物研究的原创性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国家环境保护目标。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生态中心、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复旦大学、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等分别就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及源解析思考,发现新污染物的理论与方法,新含氟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健康效应及科学替代,水污染与肿瘤聚集性的研究与思考以及新污染物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会议认为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在传统污染物尚未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新污染物已经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多种污染物共存、污染效应叠加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及健康风险问题也更为错综复杂。我国在新污染物源控制、监测技术、生态风险与健康效应、风险管理与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我国新污染物环境介质中的存量较高,有关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毒理基础数据不够系统,环境管理缺乏清单、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现实,应立足于新污染物的科学外延与管理需求,尽快归纳总结新污染物的定义,在方法论上要有变革、有提升。超前布局科学研究,加强学科交叉,基于大数据手段,区分地域差异和介质差异,整合化学分析、环境毒理学、计算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长期的系统研究,在本领域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成果,形成我国新污染物风险研究与环境管理的系统及特色,加快实现对高风险化学品及相关新污染物的管理管控。同时,我国的新污染物研究要有国际视野,要系统地了解斯德哥尔摩公约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的工作程序,加强我国履约工作的基础研究。

  江桂斌介绍了我国在新污染物研究中应该关注的科学问题,就定义、方法学、环境过程机理、毒理与健康等方面的科学讨论进行了总结与评价。他建议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针对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方法学、污染物暴露与健康结局的关联、健康损伤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工作,促进研究成果在政府决策方面的应用。针对目前我国加强新污染物基础研究和环境管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要“全球格局,依靠科学,实事求是,力戒炒作”,应该切实加强学术界与环境管理的沟通,加强环境管理与企业界的沟通,保护我国化工产业,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王焰新等50余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应邀分别在现场和线上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