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杨学军院士:军民融合实现军队大学的开放性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钟华 发布时间:2012-10-24 【字号: 小  中  大   

大学是传播知识、存储知识、创造知识的地方。如果一所大学传播的是一种封闭的知识和文化,那么这所大学的出路肯定不会长远。只有开放的知识和文化才有生命力。

31岁担任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银河-3”的总设计师,48岁任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长,坐在记者面前的杨学军,有着军人的坚毅与干练的气质,而言谈之中,又让人感受到儒雅睿智的学者风度。

1984年成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此后的28年里,杨学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当向记者如数家珍地讲起国防科大的历史与现状、谈到对国防科大未来的思考时,他的语气里蕴涵着对这所学校深深的热爱与自豪。

国防科大是一所独一无二的大学

坐落在星城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却有着来自北方的血脉——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它既是直属于中央军委的综合类高等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这所定位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军队院校,在近60年的岁月里,也为地方培养了无数人才。

用杨学军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的高等院校里,国防科大是一所独一无二的大学,是我军最高科学与工程技术学府。”事实上,国防科技大学的发展目标正是办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这种独一无二的办学理念,在建校之初就被确定下来了。1978年重新组建国防科大的时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4次来到国防科大,他给国防科大指定了一个“按学科设系、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办学思路。

与一般军队院校按军兵种来设系不同,国防科大是按学科来设系的。这样学科设置的模式就能与国际接轨、与地方的高等教育接轨,通过办全世界通用的学科,来支撑我国军用特殊人才的需求。据说,当年钱学森讲:“你们既不是MIT,也不是CFT,也不是清华、北大,也不是中国科技大学,你们就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要为国防尖端技术服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了学科建设的理念,通过学科来支撑我军以及国防战线上所需要的人才。”杨学军说,“同时,国防科大是直属于中央军委领导的院校,也是全军唯一一所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的大学。这也要求国防科大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没有开放性的大学必然没有长远出路

今年2月,杨学军代表国防科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校际合作协议。

3月,杨学军又率团代表国防科大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分别签署了校际联合培养人才协定。

到目前为止,国防科大除了与国内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外,还与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知名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

在杨学军看来,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开放性,出路不会长远。“从大学的本源来说,大学是传播知识、存储知识、创造知识的地方。知识和文化是没有边界的,封闭的知识和文化就是死的知识和文化。如果一所大学传播的是一种封闭的知识和文化,那么这所大学的出路肯定不会长远。只有开放的知识和文化才有生命力。大学要不断地向外部输出自己创造的知识,从外部获取人类新创造的知识,同时也要实现自身文化和外部文化的不断融合和碰撞,才能提升一个新的水平。”

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中国高校要走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种内涵式发展道路包含了很多要素,其中要素之一就是开放办学。如果关门办学我们肯定达不到世界一流,军队高校也是如此。”杨学军说。

对于地方性大学来说,走开放办学的道路似乎并不困难。然而,对于一所承担了国家军事人才培养、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等重任的军队院校来说,如何处理开放办学与军用技术保密的关系呢?

“的确,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军用的保密和技术的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杨学军说,“我们认为技术本身分为应用和基础两大部分。从基础这部分来看,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只要能很好地把这两方面划分开,就能处理好开放办学和技术保密之间的关系。比如像基础学科中的数学、物理学科,比如说很多军民两用的技术,像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我们已经从这种开门办学的思路、军民融合的路子中收到很大的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国防科大一定要走开放办学、军民融合的路子。”

用全世界的师资队伍来培养我们的人才

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对于军队院校更是如此。以教师队伍来说,国防科大的教师队伍都是定编的,编制员额是定死的。“编制定额是符合军队院校特点的,但是仅靠这么有限的资源,很难发展新的学科方向,很难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杨学军说,所以,国防科大要利用全社会、全人类的师资队伍,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这么一种思路,吸收全世界的优势资源来培养我们的人才。

2006年以来,国防科大先后聘请了13位院士、几十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的特聘教授,在学校承担课题研究、培养人才的任务。除了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外,国防科大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985工程”一流大学建立人才引进合作机制,先后三批次引进了25名优秀博士毕业生补充教员队伍。

这种对全社会、全世界优秀资源的利用不仅体现在引进人才方面,国防科大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也广泛地吸取了地方高校乃至国际一流大学办学的经验。

“我们参考像国内的清华、北大,像国外的哈佛、剑桥、牛津的课程设置。而同时,我们对国防科大课程体系的思考也不断地通过参加军区、教育部和国际的研讨会,向地方大学、国外大学去。这样,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国际大学是融为一体的,形成了既向他们看齐、同时又具备军队特色的一种课程体系。”杨学军介绍说。

在国防科大有一项规定,不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考试试卷,都要请国内同类高校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试卷评估。而研究生答辩时,也坚持邀请军队和地方的教师同时参加。另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以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到国内地方高校和地方的研究所去学习。甚至,有的博士生在校期间3年或4年都可以待在国内其他研究所或者大学作研究。

“通过聚集全社会的力量乃至全球的资源来办这所学校,这是我们的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在地方大学的教学科研改革中吸收了许多经验,广泛采用这种军民融合的方式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收益很大。”杨学军说。

送出去,也相信他们会回来

今年6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ISC12全球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来自国防科大的几位学生获得了最高计算性能奖。走出国门,参加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等,对于国防科大的学子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在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的同时,国防科大也对教员、学生进行开放式培养,与牛津、剑桥等一批海外名校建立留学基地,遴选优秀青年骨干教员出国留学,为他们构建国际化培养平台。自2007年以来国防科大有300余名骨干教员出国留学或做访问学者,400多名研究生赴英、法、澳等24个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学术带头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比例达到90%,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在人才外流现象还十分严重的今天,国防科大把学生送出去,是否也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呢?

杨学军对此却很有自信:“把学生送出去是冒风险的,但是冒这个风险是值得的。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过程中,我们中国无论在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坚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个炎黄子孙都有深深的爱国情结,他们会回来的。通过这些年的实践,2000年以后,我们派出的学生和访问学者100%都回来了。”

事实上,让杨学军信心十足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防科大能为他们提供成就事业、施展才华的舞台,“按照军民融合的战略构思,国家和军队对国防科大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这种需求为每个国防科大的教职员工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有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说,应该说知己首先是国家,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事业的舞台,那么知识分子都应该为事业而持续不断地奋斗,应该可以为事业而死生。”说到这里,他的眉宇间又透露出那种军人特有的理想主义情怀。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