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21世纪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3-05 【字号: 小  中  大   

□杨志刚 吴贵生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各工业国的经济增长中都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该文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及对出口的贡献,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通过对经济结构转型一般规律的研究和制造业的国际比较,说明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通过研究制造业及其带动的其它产业的就业状况,说明制造业对改善社会就业状况的巨大影响;此外,制造业还是高技术产业的载体,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将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21世纪制造业仍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编者
“知识经济”是人们对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描述。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那么,21世纪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究竟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制造业是否会沦为“夕阳产业”而为知识经济所取代呢?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
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其综合国力之所以强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但它们在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抢占新经济制高点的同时,仍不放弃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和技术含量,以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衰退及90年代的复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制造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即不仅抢占新经济的制高点,而且努力夺回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90年代,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1992至1997年间,制造业是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美国实际GDP增长的29%来自制造业,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1%,而制造业年均增长率达到5.2%。美国制造业的乘数效应也远远大于其它部门。制造业每1美元的最终销售额可以带来1.19美元的中间产品和服务,而服务业只能带来0.77美元。另外,每100万美元的制成品销售额可以支持10个制造部门的工作岗位和6个其它部门的工作岗位,而服务业每100万美元的销售额虽然可以支持17个服务业工作岗位,但在其它部门只能创造2个就业岗位。因此,美国经济在90年代创造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奇迹,与制造业的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
同样,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迅速提高为日本的经济奇迹作出了最好的说明。而近年来日本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没有对制造业给予持续重视,日本各界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研究制定了重振制造业的对策,决定重振制造业优势,计划到2010年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赶上欧美国家。
虽然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但这是以各国发达的制造业为支撑才得以实现的。而发达国家提出的知识经济,也是以各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后盾的。比如美国提出的网络经济,正是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我国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顾现实地追逐、模仿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对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
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我国现行产业的划分,工业由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及供应业构成,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全都来自制造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制造业不但在当前、而且将在长期内居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主要的推进作用。
⒈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总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3以上。
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31888亿元,占GDP的35.6%,国家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所以说,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1980至199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94%,而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65%。90年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2年和1993年,我国GDP的增长率为14.2%和13.5%,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为21.2%和20.1%,其中制造业的增长率达到了25.3%和52.8%,远高于GDP的增长率。1998年,我国GDP总值为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的7.8%中,工业增加值为33541亿元,增长8.9%。在GDP增长的7.8%,工业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9%,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起了主要作用。因此,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制造业还是各国进行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是依靠制造业的产品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86年,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标志着我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导的时代。1995年,机电产品又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1.3%、34.6%和14.1%变为1999年的11.6%、48.5%和39.9%。因此,制造业已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
⒉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工业化)的基础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经历并且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制造业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正如钱纳里所说:正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构成了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这时农业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经济结构重心转向制造业,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发展到第三阶段后,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制造业在1985~1995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4.0%,而服务业为10.5%,可见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变正处于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1995年,高收入国家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4438美元/人,全世界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878美元/人,而我国仅为206美元/人,与发达工业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从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
⒊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部门
制造业对增加就业的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二是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增长,从而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1978年到1995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了4400多万人。虽然“九五”期间制造业就业总数减少了1700多万人,但这主要是对就业结构进行的阶段性调整,不是长期趋势。随着阶段调整的逐步完成,企业冗余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今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仍有较大就业潜力。英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比重在1851年为33.3%,1955年达到最高,为40.2%然后开始下降,1996年仍为19.21%。美国1870年为17.44%,1955年达到最高,为26.2%,1996年仍为16.31%。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在1978年为13.28%,1995年达到14.43%,1999年下降为11.49%。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不但低于英、美制造业就业比重的历史最高值,而且低于其在后工业化时期比重。因此,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就业潜力。
服务业的就业潜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依赖于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我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已经显示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带动作用,主要是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制造业部门劳动力收入的提高形成对消费品市场的新需求,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巨大增长,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就业率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18.51%上升到1998年的26.7%。但是,如果制造业上不去,没有更先进的物质产品支持和更高水平消费的拉动,第三产业也不可能吸纳更多劳动力。离开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单纯依靠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想法是空中楼阁式的办法。
因此,从长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将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⒋制造业是知识经济的载体,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不可分割
知识经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但是,知识经济必须以制造业提供的物质产品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要实现形式的,如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等。但是,无论是光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光电子器件、激光装置、光电集成电路、光计算机,还是各种智能机械,或者生物芯片、人工脏器,以及超导产品、太阳能装置、空间装置等等都离不开制造业。这些新兴技术必须以制造业为载体才能创造出新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工业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只能是给它注放新的内容和活力、提高其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发挥制造业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提出的要求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
⒈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要通过制造业的振兴才能实现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21世纪仍是我国面临的头等大事。经济发展不但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问题,而且产业结构升级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化工业阶段,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不但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而且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离开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而转向第三产业或去谈知识经济都只能是空谈。
目前,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997年以来,国内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表面原因是需求不足造成的,但本质上是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的市场反映。出现供大于求状况主要是一般性的、低技术水平的产品市场,而市场急需的许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因此,如何改善制造业的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的制造业还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除了继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保持和创造竞争外,还必须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建立起国际竞争力,从而保持出口的持续增长。
只有通过制造业的振兴,增加有效供给,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⒉缓解就业压力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根据预测,21世纪中期以前,我国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加,在2040年至205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约为15亿至16亿人,2050年以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其中,中青年总数在203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为9.88亿人。这些基本国情将使我国在21世纪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要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必须把大力发展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制造业自身创造的就业机会,及其拉动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缓解就业压力。
⒊维护国家安全需要高水平的制造业作后盾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军事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两个方面。制造业与军事安全的关系从近年来的中东、海湾和科索沃等局部战争的胜败可见一斑,先进的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已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如以色列迫于美国压力终止向我国出口预警飞机等事件都使人们意识到制造业的发展对国家军事安全的重要性。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指一国经济在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 、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致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打击。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的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
过去,当我们在经济上、特别是在制造业上严重依赖前苏联时,就已经尝到了制造业落后的苦果。当前,制造业安全仍然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的70%依靠进口,主要机械产品的技术来源57%依靠从国外引进。而单靠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是无法维持我国制造业安全态势的。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的考克斯报告就提出要控制对华出口机床;2000年10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等国家的《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的法案。可见发展我国自己的关键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安全何等重要。
我国制造业水平低下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安全的主要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与世界上的主要制造业强国的竞争明显增强,这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也将全面展开。我国的制造业是否经得起考验、能否生存和继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维护制造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是我国制造业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把制造业的发展摆在21世纪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上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没有其它产业可以取代制造业的地位。21世纪的制造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继续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因此,在21世纪,我国仍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获得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相称的强大国际地位。
(据《科学新闻》周刊2002年第四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