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抗御病毒感染的新型免疫分子机制被发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24 【字号: 小  中  大   

继去年5月《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报道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雪涛院士等发现磷酸酶分子SHP1促进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干扰素和炎性细胞因子以应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的新型免疫调控机制之后,6月2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学》再次发表了该课题组历经10年完成的有关机体免疫细胞抗御病毒感染和控制炎症反应的新型免疫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他们独立发现的一种E3泛素化酶Nrdp1,能够通过选择性促进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产生I型干扰素而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帮助机体有效清除病毒感染并减弱炎症损害。

“这也是该国际一流杂志4年来第四次发表曹雪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免疫学研究已经跻身国际一流水平。”有关专家非常兴奋和自豪地说。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识别外源性病原体入侵和激活天然与获得性免疫应答功能,通过诱导产生杀伤性免疫细胞与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以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病毒的入侵之后如何启动有效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干扰素和相关的细胞因子以抵御病毒感染?又如何在清除病毒的同时,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因子以控制伴随的炎症反应,从而使得机体能够有效清除病毒却不损伤正常组织?有哪些重要的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参与此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过程?这是长期以来国际免疫学界极为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曹雪涛实验室于1998年从人树突状细胞cDNA文库中率先独立克隆了一个新的分子,当时发现该新型分子与细胞死亡有关而将之命名为死亡抵抗蛋白(DRP),但3年后国外学者陆续报道了该分子的小鼠同源分子,将之命名为Nrdp1等数个名称,并证明其与肿瘤细胞的凋亡、肿瘤形成机制有关。曹雪涛和汪晨博士、陈涛涌副教授等组成的课题组及时调整了方向,积极探索该分子是否还有其他新的功能,考虑到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识别外源性病原体入侵和激活天然与获得性免疫应答功能,通过诱导产生杀伤性免疫细胞与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以清除病原体,遂将该分子的研究内容集中于是否参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识别病毒感染和激发免疫功能的调控机制上。随后发现,Nrdp1分子在病原体组分刺激或者病毒感染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时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免疫过程。

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作为一种E3泛素化酶,Nrdp1能够直接结合在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信号分子MyD88和TBK1,通过不同位点介导的泛素化过程而促进MyD88降解,却激活了TBK1,从而抑制了MyD88信号通路触发巨噬细胞等的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却促进了TBK1信号通路触发的I型干扰素的产生。通过Nrdp1不同突变体的转基因小鼠的体内试验,证明了Nrdp1可以通过选择性促进病原体成分和病毒感染所诱导的I型干扰素产生而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帮助机体有效清除病毒感染并减弱炎症损害。

有关专家评价认为,该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于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分子机制的认识,也为人们更有效地诱导干扰素产生以防御病毒感染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以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药设计提供了新的靶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