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人民日报】中科院研究显示:H7N9病毒来自鸟禽病毒基因重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吴月辉 发布时间:2013-04-11 【字号: 小  中  大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经过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进行分析,初步揭示病毒可能来自于欧亚大陆迁徙至东亚地区的野鸟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和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鸭群和鸡群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发生的基因重配。此外,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尤其是N9基因片段的异常,可能是新型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野鸟与鸡群、鸭群病毒基因重配产生H7N9病毒

“病毒重配是自然界很常见的现象,不同病毒可以通过宿主之间的接触交换其基因片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文军说。

该实验室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H7N9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再往上追溯,又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余6个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与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

“此次疫情之所以发生在长三角地区,可能是因为亚欧大陆迁徙的携带H亚型(包括H7N3和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野鸟在自然迁徙过程中(经由韩国等东亚地区),和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携带的H9N2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从事生物信息分析的副研究员刘翟说。

对于此前有媒体称H7N9病毒是“中韩混血”,刘文军纠正说,野鸟是不断迁徙的,不能说H7N9病毒是两国混血。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还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具体结论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证实。

H7N9病毒感染人类,可能源于病毒变异

按照传统经验,一般的禽流感病毒,不管在禽类中是低致病病毒还是高致病病毒,都较难感染到人,一般经过人的呼吸道即被阻止。

但最近的现实和研究均揭示,原本在禽类中流传的病毒,或经过中间宿主猪产生基因重配,感染到人;或直接由禽到人。这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即直接从禽到人。这种在禽类身上呈现弱毒性的病毒,在人身上却极具破坏力,病毒在人的肺部疯狂复制,造成感染的人30%以上的死亡率。

据介绍,被作为病毒名称的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基因片段非常重要,是流感病毒表面上的两种糖蛋白突起,其中血凝素(HA)像是病毒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的钥匙,神经氨酸酶(NA)可以破坏细胞的受体,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HA可分为16种,NA可分为9种。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现实中已发现130余种。

“按照病毒构造机理,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像一个团队协作作战,分为三个步骤:血凝素(HA)突破人身上的宿主限制;神经氨酸酶(NA)帮助病毒破坏细胞受体从而使新复制合成的病毒扩散,剩余的6个基因片段协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细胞体内复制的过程。”刘翟说,“三个步骤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个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对人体难以起到杀伤作用。但不幸的是,在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中,这三个步骤高效配合,对人体产生了极大破坏。”

该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可能源于病毒变异。目前已观察到N9的变异,其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但尚不知这种变异导致何种具体后果。

在此次的研究过程中,H7基因片段和惯常的H7并未有太大改变。但在决定人—禽受体结合的特异性上,出现了关键氨基酸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评估,因为此前H7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案例曾有发生。

刘文军指出,目前要想研究出针对各类流感的疫苗仍存在困难。因为流感变异速度非常快,很难预测会发生哪些变异。同时,疫苗也不能滥用,否则可能会加快病毒变异速度。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刘文军表示,将继续追踪研究H7N9的感染机制,为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3-04-11 09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