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可降解性特征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获进展

2022-01-24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干旱区覆盖了全球40%以上土地面积,具有较大的储碳潜力,但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一般认为,干旱条件抑制植物生长,降低其在土壤中的碳源输入。然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取决于有机碳源输入与分解之间的平衡。土壤有机碳的组成控制其微生物分解过程,其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碳组分。因此,认识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和可降解性特征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区土壤储碳机制。

  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研究员孔维栋等沿青藏高原干旱区降水梯度带采集了草地土壤样品,涵盖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三种草地类型,研究了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微生物转化机制,解析了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储碳机制。研究表明,随着草甸-草原-荒漠过渡,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其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显著增加,有机质分子组成从难降解性向易降解性变化(图1)。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与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图2),说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增加会促进微生物生长,加速微生物降解土壤总有机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主要受土壤碳氮含量驱动。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研究发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及微生物过程是驱动干旱区土壤储碳的重要因素,可为干旱区土壤储碳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Patterns and drivers of the degrad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dryland soils on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西部之光”交叉团队、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1.青藏高原草甸-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分子组成(a)及其降解性指数(b

2.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与DOM可降解性指数显著相关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