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12月5日,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团队与国外同行(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Mark Norell 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Gregory Erickson)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反鸟类的髓质骨(Medullary bone)材料,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确凿的中生代鸟类髓质骨研究,为探知早期鸟类的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髓质骨在现生鸟类中比较常见,是雌性在繁殖期形成的特有骨组织,充填于骨骼空腔中,为蛋壳的形成提供钙源。髓质骨也见于鸟类化石和非鸟类恐龙(包括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恐龙等)以及翼龙化石中,是研究鸟类与恐龙类之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材料。
一般认为,非鸟类恐龙的蛋相对于其体型而言是很小的。因此,在产卵的过程中,雌性并不需要这种髓质骨来提供额外的钙质来源。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髓质骨可能是非正常生长的病变结构。该研究认为,之前对中生代爬行动物髓质骨的报道大部分是有待商榷的。
该研究发现,髓质骨不仅存在于长骨中,例如股骨、胫跗骨等,还存在于趾节骨中,这显示髓质骨的出现是一个系统性的发生过程,而不是一种局部病理表现。同时,该文认为髓质骨可能在中生代就已经出现,是鸟类的一类进步特征。髓质骨伴随着纤细的中空骨骼一起出现,使得鸟类的蛋在相对增大的同时,骨架更轻,更适合飞行。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的资助。
图1 鹏鸟未定种( IVPP V15576)左后肢侧视图 (邹晶梅 供图)
图2 鹏鸟未定种( IVPP V15576)股骨组织切片(邹晶梅 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