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际碳氮循环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有利于科学指导合理施肥和促进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水稻多生育期的联合脉冲标记(13CO2)结合13C-PLFA-SIP技术,探讨了施氮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碳(通过根际沉积作用)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特征,阐明了水稻根际沉积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周转特征。结果表明,G+和G-细菌是同化根际沉积碳的初始微生物,他们负责将根际碳周转到水稻土壤中的其他的微生物群落中。微生物对根际沉积碳利用的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的早期阶段,反映了根际沉积的变化。此外,氮肥施用可以改变根际沉积物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G+细菌的增加,这可能会促进根际沉积碳从根际向非根际转移。该研究揭示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微生物快速转移的现象,也为水稻地上部的光合作用和地下部的微生物活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图1,2)。
该项研究近期以Initial utilization of rhizodeposits with rice growth in paddy soils: Rhizosphere and N fertilization effects 为题发表在Geoderma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热带生态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以及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项目的资助。
图1 环境因子对根际沉积碳在根系-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机制
图2 水稻根际沉积碳的微生物利用机制及其对施氮的响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