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20世纪以来,尽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在持续不断增加,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多年代际变化,类似一个“渐进上升的阶梯”,包括:20世纪早期较弱的全球变暖、20世纪中期较强的全球冷却、20世纪后期的全球快速增温以及21世纪早期的全球变暖“减缓”。当前的全球变暖“减缓”现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对于20世纪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增暖—冷却—增暖现象的原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此外,考虑到海洋对全球变暖的重要影响,不同洋盆海温的变化对全球变暖加速和减缓的贡献也亟待弄明白。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黄刚团队(第一作者为其博士生姚帅磊)以及澳大利亚气象局资深研究员罗京佳和LASG高工王鹏飞研究发现:多洋盆海温同步与异步变化的“净效应”,主要引起了20世纪以来的两次全球变暖加速和减缓事件。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层面,深化理解全球变暖加速期和减缓期不同洋盆海温间同步与异步变化的复杂原因(包括各洋盆海温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气候自然变化,以及各洋盆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有助于改进百年尺度上全球变暖率的预估精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实现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协定1.5度阈值的目标。
相关研究结果于6月12日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在线发表。
图1: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包括:20世纪早期的全球变暖、20世纪中期的全球冷却、20世纪后期的全球快速增暖和21世纪早期的全球变暖减缓。
图2:观测和模拟的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和全球陆地平均气温的趋势。(黑色方框表示观测趋势值;各颜色柱状图分别表示全球大洋和各个洋盆海温的贡献,Glb:全球海温;TPO:热带太平洋;NPO:北太平洋;TAO:热带大西洋;NAO:北大西洋;SOC:南大洋;TIO:热带印度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