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征文活动官方网站 活动介绍 组织机构 活动流程 活动进展 全部文章 评选原则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优秀奖
开放中有效推进中科院的科学传播体系
发布时间:2011-10-28 文章来源:李朱 【字号:      】
作为《新华文摘》这一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期刊“学术动态”栏目的责任编辑,我不但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也不时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动态发展,更是长期关注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新闻报道,尤其是今年的院士评选活动,更让我感慨万千。尽管很早就关注到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而且也看了大部分的征文,我也觉得这一做法是中国科学院“开放办院”的切实措施之一,但是,限于工作繁忙之因素,我一直未曾写下只言片语。今天,我想一吐为快,简单谈谈自己对征文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播体系的几点粗浅看法,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第一,征文活动仅仅是中国科学院落实“开放办院”方针的初步措施之一,离预期的“开放办院”还有很大的距离。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也促使各类组织乃至个体从封闭式思维转变为开放式思维。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开放办院”是与新时期开放式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的,是顺应时代、大有可为的方针政策,关键在于诸多切实有效措施的真正落实。我以为,征文活动算是中科院这一国立科研机构开放式思维的实践探索运用之一。具体来说,无论“国家的科学院,人民的科学家”的征文主题,还是“建言未来发展、分析当前态势、再现优良传统”的征文主线固然都很好,但是,我对征文的效果却并不乐观,因为众多深刻了解中科院历史发展及关心中科院未来发展的人士,可能限于时间及其他种种因素,并不会把自己的深刻想法通过征文这一形式表达出来。这一状况可能与最初的设计有着较大的差距,也就需要我们组织者反思是否真正形成和运用了开放式思维。如果预先有计划、分步骤地通过协助诸多不同类别的媒体深入采访不同的专业人群,通过合适的采访主题线索,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可能会形成更多的、更有趣的、受欢迎的、易传播的文章。

第二,要想让公众了解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院,还需要运用开放式思维,在科学传播体系上下功夫。诚如本次征文活动是希望公众进一步了解中科院的历史、使命与贡献,扩大全社会对中科院的认知,帮助中科院真正办成全国人民的科学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院公众形象的构建问题。究竟要向谁传播、谁来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什么时候等等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我以为,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播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中科院整体公众形象的传播体系;二是科学文化及科技成果的传播体系。2006年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解决的只是如何通过科学文化的传播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问题,对于第一个传播体系构成要素还缺乏深刻的认知,这也就导致了最近院士评选活动和三公经费公开中的公众质疑不断,稍显忙乱中而又缺乏有效的舆论引导措施和做法,不能不引起科学院领导班子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这都需要我们运用开放式思维,来迎接新时期科技与社会发展对形象传播所带来的挑战。

第三,中科院的科学传播体系,需要院领导班子及相关管理部门实施协作式领导方式。新兴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充分运用,尤其是社交网站的兴起,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互动互联,中科院的领导班子及管理层可以运用开放式思维,跨越必要的界限,充分挖掘科学院内部及外部各种关系的力量,以充分调动相关的人脉和资源,得到客观的、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过于命令控制型的管理风格或者过于民主的管理风格都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都不会使中科院迈出坚定的改革与发展步伐。这其中,基础是要充分挖掘院内人员的关系及资源。中科院拥有一批顶尖的老科学家及中青年科研人员、青年学生。我们要认识到,他们是中科院发展的源泉所在,是中科院形象的体现,是中科院的宝贵资源,离开他们的支持,中科院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可以考虑设立“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开辟畅通的渠道,让更多关心中科院发展的人士,可以当面向院领导表达观点。

更本质上来说,中科院所要传播的形象应该涵盖老科学家、中青年科研人员、青年学生的突出事迹和精神风貌,应该让公众通过他们的事迹来加深或修正对中科院形象的认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靠官僚式的空洞宣传让公众认知中科院。院内人员的资源必然也包括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有些科研项目甚至事关全社会的发展,也就有必要通过开放式的展示或报道让公众了解情况,加深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的全方面了解,进而加深公众对中科院的了解、理解与支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科院现有200位左右的80岁以上的院士,每年大约有20名院士(资深院士)去世,十分遗憾的是,系统研究这些老院士成长环境、学术风格、理论贡献、思想变迁的资料十分匮乏,导致了优良学术传统的部分流失。中央电视台有个叫“大家”的科教栏目,曾经采访过不少的老院士,有些院士已经作古,但都留下了宝贵的访谈资料。这也说明媒体是欢迎类似的访谈报道的。因此,我强烈建议,中科院尽快行动起来,通过和科学院外部的权威媒体(包括报刊、电视、网络等)协作,组织高效率的工作团队,通过图书文字、面谈采访、音像视频等方式,全方面收集老院士及老科学家的学术资料,一方面为后来科研人继承中科院的优良传统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通过权威媒体宣传报道这些老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学术传统和优良作风,感染更多的人士从事科研创新活动。总之,内部资源挖掘好了,外部资源随之也会来,因为较好的内部口碑效应会带来更多的外部互动。

第四,中科院的科学传播体系,需要合适的人员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合适的活动加以贯彻落实。无论是中科院的形象传播还是科学文化的传播,都需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国家的发展方针与政策,考虑媒体和公众的潜在需求,让合适的人员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合适的活动以达到科学传播的目的。举例来说,习近平副主席2009年在中央党校曾发表过“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可以考虑邀请院士或部分资深研究员给中青年科研人员或特定人群分别推荐值得阅读的好书,毕竟,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专家学者的引导与支持,而且类似活动也是媒体极其欢迎的,更是中科院科学传播体系的具体体现。对此,我本人深有体会。2003年,我在中国社科院读书学习期间,曾做了一个调查:“百名博导推荐书目——哪些书影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100名博导”。《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几十家媒体都曾对调查结果及过程作过大篇幅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我还在新华网读书频道的支持下,联合策划了一个“给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推荐好书”的活动,分门别类地给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图书,这个活动也曾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和部分代表委员的较好反馈。

简单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无非是希望中科院的领导层能重视包括中科院形象与科学文化在内的科学传播体系的建设,无非是希望中科院相关管理部门切实运用开放式思维扎实有效推进科学传播体系的建设,无非是希望更多的有识人士能真正为中科院的科学传播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衷心希望中国科学院作为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火车头”,培育我国科技骨干人才的“大学校”、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实施“创新2020”的总体规划的过程中,给我们大众传递出一个崭新的国立科研机构形象。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