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征文活动官方网站 活动介绍 组织机构 活动流程 活动进展 全部文章 评选原则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优秀奖
我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共奋进  
发布时间:2011-10-28 文章来源:何易 【字号:      】
  1966年5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在中国大地泛起,就在这一年,我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即将毕业,在我还未结束毕业实习的时候,就投入到火热的运动中了。1968年3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后又转到科学大工程­—重离子加速器的研制和建造工作。在近代物理所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长达20余年。1986年元月31日,兰州分院党组通知我到分院参加会议,就在这个会议上,分院党组代表中国科学院宣布任命我为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这突如其来的任命使我吃惊不小,已经适应了研究所工作的我,又得转换角色,而且离我所学专业越来越远。这时我思想矛盾,不知如何是好?就在当时感到恐慌不定的时候,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汪玉瑛、所长魏宝文等分别找我谈话,说服我去分院工作,并说中国科学院党组考核小组已于1985年11月来兰州对我进行了严格的考察,属于破格提拔,要我珍惜这次机会,服从组织决定;杨澄中先生语重心长的几句话使我终生难忘,你还年青,分院需要你,科研管理需要你,干吧!我支持你;分院党组书记范占江亲自给我谈话,要我服从工作需要,尽快进入角色,搞好科研管理工作照样是为人民服务。于是我匆匆忙忙在近代物理所办理了交接手续,1986年春节过后一个礼拜,2月17日(正月初九),毫无任何思想准备的我赶来分院上任。
  那时候,正是科学院面临十年“动乱”之后“恢复发展与改革探索”(1977年-1986年)时期的后期。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回归祖国大地。在开幕式上,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两个重要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提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办院方针。与此同时,院属机构得到恢复与扩展,上海、成都、新疆、兰州、合肥、广州、沈阳、长春、武汉、南京、西安、昆明等十二个分院陆续恢复重建。同时,在全院启动了大中型实验装置的研制,近代物理所负责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离子加速器(一台能加速从氢到铀全部元素的加速器)就是在那时侯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实行科学基金制”,由此改变了科研单位研究经费拨款方式,使传统的研究经费变成了基金制和合同制,要求研究人员适应这种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科研人员需四处奔波寻求经费,行政经费也大大压缩。到1987年,周光召任院长时提出新的办院方针,“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得到中央的肯定。此后,在1991年研究制定的《中国科学院政策纲要》文件中,将上述办院方针表述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从此,院属各研究单位继续深化改革,逐步使科研人员适应了这一制度。

  我到分院的时候,分院及其各所正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阵痛”阶段。由于拨款方式改变,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住房紧张,年青科技人员缺乏,“孔雀东南飞”使得人员流失严重,困扰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当时我在分院,党组给我的分工是分管基建处、老干部处、公用事业管理处、保卫处。一年之后,1987年初,又加上了工委会主席的头衔并协助党组书记分管党办,包括工、青、妇及干部处。当时,我根据分院实际,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从1984年动工85年又停工的分院系统职工住宅楼—第一栋高层建筑,经先后多次向院部和基建局汇报,争取到了基建经费,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保质保量地于1989年竣工,让职工于1990年住上了盼望已久的新居,初步缓解了职工住房困难,也让广大科技人员看到了解决住房困难的希望。二是公用事业管理处后勤锅炉承包。兰州分院系基地型的分院,当时整个分院系统供热由后勤统一供给,科研区、生活区、福利楼等共三处锅炉房,十多台四吨锅炉,供热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供热期燃煤约1万吨左右,每年供热期间,临时聘用几十位合同工人,供热效果不好,职工意见挺大。正好1986年12月,全院后勤系统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第一次提出后勤改革的话题。回兰之后,我向党组汇报会议精神后,便向后勤部门工作人员传达并提出了冬季锅炉改革方案,供大家讨论和提出意见。在基本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对三个锅炉房试行了大胆的改革赏试,既单个锅炉承包,在历年锅炉运行的基础上实行“三定”,定人、定燃煤量、定经费,凡达到供热标准的一次包死,节约归己,超支不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个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降耗能挖潜力的喜人局面。供热期结束后,经核算供热质量保证,人员大幅度减少,用煤量减少,工人收入增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分院后勤改革的雏形,从此,分院系统后勤改革就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1990年6月下旬,院党组对分院领导班子进行任期届满换届考核。7月5日,中科院党组任命,魏宝文继续任院长并兼党组书记,我仍被任命为副院长兼党组副书记。之后,我和魏宝文院长共事八年,我们合作的很默契。魏宝文是一位工作作风民主、思路清晰、处事果断、大胆放手、敢于负责的领导。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要放手工作,出了问题我负责。和他共事,甚感愉快。在魏宝文院长的推荐下,我于1992年5月被中科院党组任命为分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自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八年(1990-1998年),正是全院深化改革,启动知识创新工程的准备阶段,我主动承担起了分院的党、政所有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分院广大职工的支持下,和衷共济,针对分院系统现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从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抓起,建立了一支年龄相对年青、学历层次较高的管理队伍。我来分院的时候,分院机关职工人数达80多人,处、室设置庞杂、人员结构失衡、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关作风正如群众所说: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群众意见很大。从1992年初开始,分院党组先后三次调整分院机关处级干部队伍,以及重视各所、中心正常换届中的年龄、知识结构,到1998年底,各所、中心领导班子基本上都趋于年轻化了,一批学有专长、热心科研管理、年富力强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年青人走上了所级领导岗位。像当时近物所的詹文龙(现已成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博导、研究员)、寒旱所的姚檀栋(现为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所所长、博导、研究员)、王涛(现为寒旱所所长、博导、研究员)、化物所的索纪栓(现为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博导、研究员)、西北高原生物所的赵新全(现为西北高原生物所党委书记、博导、研究员)、武文斌(现为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冰川所的秦大河(现任中科院院士)等优秀青年干部,他们现在都在国家或中科院各研究所担任主要领导。分院机关处级设置由原来的13个减少为5个,职工人数从原有80多人减少为30人,而且陆续有计划地逐年接收了数十位大学本科毕业生,增加了新鲜血液,大大改善了机关人员结构和知识层次。为后来进入“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集中力量,花大力气清理机关经济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影响,分院个别领导脱离分院客观实际,听不进正确意见,一意孤行,支持个别别有用心的干部大办所谓的“公司”,结果酿成纠纷,给分院造成近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九十年代初,经常有人来分院讨债,以至于闹上法庭,酿成经济官司。分院党组决定,由我负责组织一个专门处理经济官司的班子,从1990年到1993年我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处理这个棘手的“难心事”。为维护分院职工利益,作为被告屡上法庭,经过艰苦的“唇枪舌战”,“有理有节”地赢得了每场官司,为分院挽回了经济损失。三是着力推动院地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甘肃省科技界带了个好头。为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把中科院建成“三个基地”的指示精神,院再三要求“分院要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分院的主业”。1995年全院工作会议后,经过认真思考,结合分院实际情况,我在党组会上提出了分院要做好此项工作的奋斗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以科研为中心;强化两个服务--为研究所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加强三个共建--院地、院企、院校共建;继续宣传一个观点,分院既是科研‘国家队’,也是‘地方队’”。得到了分院党组的同意,并把它作为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从此,在大家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打破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多年徘徊不前、尴尬的状况。从1997年3月分院各所、中心和张掖地区六个县、市科技合作开始,破开了坚冰,趟出了一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路子,当年实施的六个科技项目,件件都得到了很好的效益,当年起步当年见到了成效。时任张掖地委书记的马西林同志(后任甘肃省委副书记)对这一工作十分支持和重视,亲自抓、亲自部署,魄力很大,致使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达到了双赢。这是我当时接触到的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如此重视科技工作的范例,我也一直记着他!紧接着和甘肃省白银市、定西地区、兰州市、庆阳地区等地、县市,青海省西宁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等以及兰州大学、西北师大、西北民族大学等院校都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7月,甘肃省白银市“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成立,把院地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为深入持久地开展院地合作,分院选派了数十名科技副职到地方任职,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杨利民曾指出:兰州分院通过选派科技副职到自治区挂职以及开展科技合作等方式有力的支持了边疆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兰州分院也因此于2001年被中科院授予“选派科技副职先进单位”称号等等。这些做法,同样也得到了甘肃省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2002年8月,甘肃省专门召开全省院地科技合作大会,我代表分院作了经验介绍。在会上,省委副书记马西林是这样评价分院工作的:“认识到位、工作主动;措施得力、作风扎实;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内引外联、项目带动”。四是加强分院职工的在职继续教育和三校一园的工作。为改变机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职工自学成才或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的制度,几年下来有几十位同志拿到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毕业文凭,大大改善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了创新的需要。办好中小学,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至关重要。为改变科中面貌,在没有校长合适人选的那几年,我曾经于1989年、1990年兼任了两年的科中校长。通过几年两校师生共同努力,彻底改变了学校的现状。目前科小已成为市上示范性学校,中学为市级重点中学。每年想要上科中、科小的学生千方百计、找领导、托熟人、走门路。学校办好了,科技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解决了,稳住了年轻的科技人员,也算为科技人员办了一件实事。

  从1987年-1999年,是中国科学院“深化改革,启动知识创新工程”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从研究所分类、定位、结构性调整到分院机关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职工思想比较统一,进展是顺利的。分院机关的改革,早在1992年4月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时,党组经过认真讨论,就提出了“浓缩职能、淡化机关;人员分流、加强实体;压力分解、分类管理;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机关改革32字总体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机关改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继而机关实施了新的分配激励机制—三元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津贴),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对后勤、公司等支撑系统也提出了“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实行管理和服务分离”的指导思路,学校遵循“规模适当、争创一流、提高教育(学)质量”的思路。把“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分院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些思路在创新过程中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让我至今感到遗憾的是,分院后勤改革一事,由于领导层认识不统一,到现在仍还维持现状,错过了机会、失去了机遇,令人痛惜!

  1998年9月,以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院副秘书长、人事局长王景川为正副组长的7人考核小组来分院进行换届考核。10月6日新的任命到分院,院长程国栋院士,党组书记仍由我担任并兼副院长,另两位副院长是两位年轻人,年龄刚过四十。这一届是我任职的最后四年。我暗自思索,担子还是让年轻人多挑一些,让他们有更多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把更多的日常事务交给了两位年轻人。后来,一位同志于次年兼任了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我的担子轻了许多。我从1986年1月到2002年底任副院长、党组书记的17年,先后和三任院长合作共事,郭尚平、魏宝文、程国栋,三位都是中科院院士,都是专家型的院长,都很平易近人,我们共事很愉快,关系处的十分融洽和谐,他们的一言一行、处事艺术对我影响很大、收益着实非浅,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终生难忘!

  为了分院工作能得到省委的支持和重视,在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我和程国栋院长及党组成员在2001年4月23日和2002年2月4日分别向甘肃省委常委会汇报了分院工作,在这两次汇报中,省委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分院工作,时任省委书记的宋照肃、省长陆浩当场表示要对分院工作予以支持,现场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琨为组长、省委常委马西林、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王军、副省长李重庵为副组长的“支持分院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分院近年来对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省级各部门要把“分院的工作当成份内的工作,优先予以解决”,“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正落到实处”。这是自分院恢复以来,省委常委会议第一次听取分院工作汇报,我印象中历届省委实实在在对待分院工作、支持分院工作也是第一次,把分院当成“自己人”也是第一次,对我们的工作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这次汇报会之后,在省委“支持分院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兰州市领导直接抓,又有院创新经费的支持,一场改建“分院园区”的战斗打响了,经过多半年的努力,园区道路平整了、院所之间围墙被推倒了、绿地面积增加了,从此,拉开了分院“园区建设”的序幕。

  在这四年里,正值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院、所结构性的调整进一步加快,力度更大。譬如兰州三所,根据院总体规划和学科布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必须整合,起初思想阻力不少,经过近半年的认真细致工作,1999年6月,整合之后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组建成立。寒旱所、近物所、化物所、青海盐湖所、西北高原生物所、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地质所先后进入全院创新工程试点。分院机关也以三个处室、十九位职工愉快上岗,一支高效、精干的队伍进入了创新的行列。至此,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一、二期任务就算顺利完成,我可以心安理得的交班了。

  回顾我在兰州分院工作的十七个年头,我自问没有辜负院党组的期望和分院广大职工的厚望,值得回味的几件事是,分院党组抓各所领导班子建设,多次得到院党组和甘肃省委的肯定和褒奖;分院党组在协调与地方的关系中,也做的比较出色,主动给省委常委会汇报工作,赢得地方领导的支持;院地合作,在甘肃省开了一个好头,推动了地方这方面的工作,中科院和甘肃省委都感到满意;在十二个分院中率先实行绩效工资,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待遇,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院的开展等等。想来无悔啊!

  1992年8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9年9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分别来分院视察指导工作,我有幸陪同,向两位国家领导人分别汇报分院的科技创新试点工作,亲自聆听了两位国家领导人的教诲,并一起合影留念,感到莫大的荣幸!终生难忘!

  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近四十年,其中分院十七年,我这近四十年青春年华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科学院的事业,给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砖瓦,给甘肃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了些微不足道的贡献,想来无悔!当然,中国科学院党组、甘肃省委同样给了我机会和荣誉,我永远不会忘记!1994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我“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1993年、1998年分别被中共甘肃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和中共甘肃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为两届省委委员;1996年获院“优秀主管人事领导”奖;1996年、1998年分别获得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政研会工作奖”和国家档案局科技事业单位国家二级工作奖。在2005年12月,“中国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还记着我这个已不在位的老同志,颁发了荣誉奖牌和奖金,以鼓励过去我对研究会工作所做的贡献。这些都是对我工作的褒奖,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我永远记着这些!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学院多次派出人员外出学习、考察、访问。这个机会我也同样获得。1981年3月院里派我以访问学者身份去法国GANIL(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工作,历时半年;1989年5月,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在当时西德柏林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回旋加速器及其应用”讨论大会;1997年9月,院又派我参加美国依利诺斯大学“中国科学院高级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班”,并访问、参观了芝加哥、华盛顿、费城、纽约、旧金山等名城以及著名大学和研究所;2000年11月,应韩国、日本老年协会邀请,随中国科学院“老龄问题访问团”访问了韩国的汉城、济州岛、仁川,日本的东京、大阪、京都、富士山等名胜故地;2001年3月,随中国科学院园区规划、建设、管理代表团出访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英国等,在那里参观、访问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学院、挪威大学、哥本哈根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剑桥、牛津等大学及研究院所。2002年7月随“中国教科文卫工会甘肃省委员会赴台代表团”访问了台湾,随后出访了懊大利亚、新西兰两国;2004年10月,去俄罗斯参加“中俄高级经济论坛”讨论会,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访问参观。这一切我都要感谢组织对我的关心、照顾,给我机会,提供方便,让我增长见识,学习国外好的东西。

  时光如梭,是“科学的春天”把我推上了科研管理第一线,让我踏着时代的韵律走过了这些年,其中,酸、辣、苦、甜五味齐全。有获得成绩时的喜悦,也有遇到挫折时的苦恼。我的体会是,“提高自身素质,率先垂范,用人格的力量去做任何事将事半功倍;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待人处事,得到的是同事们的齐心协力”。用这一信条使我走过了这么多年。回首往事,我对兰州分院的事业发展尽了微薄之力,看到分院的今天甚感欣慰;面对快速发展的今天,又感到留下不少遗憾,使良好的“机遇”悄然逝去,使人夜不能寐心中总觉悔之。好在年青的后来人,个个精干、魄力十足、忠于事业,使人安然!

  我祝年青的朋友们紧握接力棒奋进!

  兰州分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