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征文活动官方网站 活动介绍 组织机构 活动流程 活动进展 全部文章 评选原则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奖
回忆叶渚沛
发布时间:2011-10-28 文章来源:郭慕孙 【字号:      】
我于1956年带全家回国,住在前门外的永安饭店。叶先生来探望归国留学生,主要是陈家镛和我,我们两人都学化工。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偶然混些中国字,也是福建音很重。他谈吐与众不同,虽讲工程技术,但出发点是我国的资源、经济战略;可是也能开门见山,说得很具体。他说,大冶铁矿含铜,直接用于炼铁,既影响铁的质量又浪费了资源。他提出,在进高炉前,先进行硫酸化焙烧,将矿中的铜转化成硫酸铜,然后浸取脱铜。他问,能不能采用流态化焙烧。显然这是没有前人做过的事。他的态度乐观,并关心回国人员和家人的生活。于是我在完成近一个月的业务参观后,决定在叶先生创办的化工冶金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化工冶金所的高研只有五人,我们都在化学所的五楼上班,叶先生经常借星期六学习的机会与我们聊天。他自学化工,经常趴在办公桌上不是写就是拉计算尺计算,包括周末,甚至有时到天黑。这种敬业精神颇有感染力。虽然水平不一定如今天,计算尺的产出也有限,但当时研究人员大多对工作倾注全力,目标单纯。特别当时工作条件较差,开发工作也比较辛苦。叶先生始终认为,科学院该抓对于国家有重大意义、具有决策作用的工作。他认为,当时全国普遍采用的平炉炼钢是不经济的,该代之以氧气转炉;他认为,高炉必须采用高压操作,强化生产;他认为包头矿不该作为炼铁的原料,而当以稀土为主,如果冶炼稀土在技术上跟不上,也当暂时封存。在他的建议下,石景山钢铁公司从其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制合成氨,成立钢铁化肥联合企业。
叶先生大我18岁,我回国时他只有54岁,我在他领导下工作只有十年。文化大革命来后,我们都终止了我们的业务活动和相互交流,最后他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69岁。据我所知,在他活动受到限制的最后岁月中,他还是孜孜不倦地考虑重大问题——超高温工艺,准备向中央建议。
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爱国热忱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他的创新思想将永远鼓励我们向前。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