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
【北青报】杨佳 盲教授的光明世界
发布时间:2004-10-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

我看不见花朵

但我闻得到馨香

我看不见书本

但我能获得知识

我看不见太阳

但我也想绽放光芒

我看不见远方

但我会走出自我

我看不见你

但我想让你

了解我的美好

清晨6点半,一对父女准时从蒋宅口的一所居民小区出发了。他们的身影夹杂在匆匆赶路的上班族中间。父女俩先要坐几站公共汽车赶到安定门,再继续换乘地铁,这可能是北京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常状。不同的是,这位女儿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杨佳,每当有课的日子,老父亲就要送她到学校。失明十多年来,父亲就是这样充当着杨佳的眼睛,他们依然在常状中生活。

失明并没有让杨佳退出生命的角逐与竞争。

15岁,她就是依靠竞争从长沙考入郑州大学;21岁,她来到北京,跨进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大门;37岁,她最终迈入了世界顶级大学哈佛的殿堂,成为那里有史以来第一位盲人学生;如今,她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同时,还担任着众多国际和国内的社会职务,活跃在校园以外与健全人的中间。这些年来,她享受过光明世界中的自信与成功,也品尝了黑暗国度里的痛苦与彷徨,但终究寻找到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通道,让自己来去自如。

■19岁时她成为校园里最年轻的一名英语教师;24岁,她再一次成为研究生院最年轻的大学讲师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老师对还在读高一的杨佳说你去试试吧,就当一次练兵。没想到她真的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获得了郑州大学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拿着通知书,杨佳有些发傻,毕竟她只有15岁,学校的教导主任也觉得她太小,说等过一两年上大学也不迟。但她和家人还是决定接受这个全新环境的挑战。

对那时的杨佳来说,郑州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而周围的同学大部分年长她六七岁,甚至十岁,他们都是经历十年动荡岁月后好不容易跨进大学门槛的,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个个都憋足了劲苦读。也许天生就是一副不服输的性格,也许被大学校园的气氛所深深激励,杨佳的成绩总在全系遥遥领先,让那些一度不把她当回事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自叹不如。外教惊异于她的英语听力和写作能力,哪里知道她床头的蜡烛每晚都亮到后半夜。因为学业优秀,还没等到毕业分配,杨佳就被提前留校,19岁的她成为校园里最年轻的一名英语教师。站在与自己几乎同龄甚至年长的学生面前,她初次品尝到了授业解惑带来的自信与乐趣。

然而她并没有满足于此,进入更高等的学府继续深造,一直是杨佳的梦想,两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所孕育中国科学家的学院又吸引着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如果说有人天生适合当老师,杨佳就是一个。研究生还未毕业,她就常常被自己的老师派去代课。学生们喜欢她的讲课方式,为她献花,无形中竟给另外的老师带来压力。似乎是顺理成章,24岁,她再一次成为研究生院最年轻的大学讲师。

■同仁医院的检查结果是双眼黄斑变性,没有医治方法,失明只是早晚的问题,那时她才完全傻了

29岁之前,杨佳是上天的宠儿,聪慧的头脑,文雅的气质,高挑的身材,令人羡慕的职业,生活不曾让她尝过任何失意的滋味。然而厄运并不因为上天对她的眷顾而止步。

杨佳教的是英语写作,一般这门课都由外教来担纲,但学校希望培养自己的写作老师,就指派杨佳去教,教了整整8个学期,效果很好。

因为经常要让学生当堂写作,杨佳发觉一看学生的作文时眼睛感到有些吃力,老师批改作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她以为自己不过是有点累了。

紧跟着上课念课文开始串行,书上的字乍一看还清楚,再看就若有若无的,眨巴眨巴眼睛似乎又好了,感觉很奇怪,她安慰自己可能是近视加深了,需要重新配一副眼镜。

考试卷收上来,有的学生用了铅笔,她暗暗嘀咕:铅笔的颜色怎么那么浅,跟纸的反差太不明显了。

因为生性热情,从前走在校园里,都是她主动跟人打招呼,后来变成了人家跟她打招呼,有多心的人就产生了错觉,杨佳评上优秀教师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怎么突然翘尾巴了……

为了给教学增添新意,周末她常去北京图书馆翻阅新书,这已经是多年的习惯。开始做笔记时还用铅笔,慢慢HB铅笔不行了,用B、B4的,后来就改钢笔,最后连碳素墨水也看不清了。不知不觉中,黑暗一点点地吞噬了她,她终于无处可逃了。

同仁医院的检查结果是双眼黄斑变性,没有医治方法,失明只是早晚的问题,那时她才完全傻了。上午站在讲台上,她还能稳住自己,虽然眼前一片迷糊,还是照常讲课,粉笔、学生让她觉得自己还未被光明世界抛弃。下午跟着父母四处奔波,尝试中西医的各种办法,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她知道幻想终究要破灭。

半途失明的人,就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在两个世界里痛苦、徘徊,怀念过去的时光,畏惧已经存在的现实,这是一个难熬的心理历程。在求医的日子里,杨佳接触到很多同样眼睛不好的人,觉得彼此能够互相理解,她甚至一度依赖那个圈子不愿出来。

■中断了半年的教学之后,杨佳的身影又重新出现在校园里,失明一年后,她依然被评上了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然而这是一项适者生存的对抗,她很清楚必须面对现实,击败懦弱的自己。中断了半年的教学之后,杨佳的身影又重新出现在校园里。她发觉,在她所处的这个全新的世界里,她的追求、她的课堂、她的学生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只是她与他们之间相处、交流的方式,她催促自己必须尽快学会。

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走了几十年路的双腿要重新学习迈步了。她胳膊长腿长,学生时代曾经是体校排球队的,走路喜欢跨大步。过去从不以为然的马路牙子、家具的棱角、办公室地上的暖水瓶竟让她吃了不少苦头。她也曾被没修剪过的树枝戳伤眼睛,不得不重新戴上眼镜防止再受外伤。

她还要转换阅读的方式,学会用指尖去触摸点状的文字,除了中文,还有英文。社会上几乎没有面向大龄盲人的盲校,她只能自学,四处拜老师,通过电话得到一些指点。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听觉能力,一箱一箱地买磁带收录电台的英语广播,积攒各种资料,没有因为看不见而降低自己的教学标准,失明一年后,她依然被评上了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迄今为止,杨佳已经当了近20年教师,讲授过20多门英语课程,失明后还写作出版了《研究生英语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等书,被多所高校定为研究生教材,她的导师兼恩师———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的李佩教授给予她高度评价并亲自为她的著作写序。变故没有改变生命的轨迹,反而使人生变得更加厚重起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杨佳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为了教好课程、编写教材,她每天早早起床收听当天的英语新闻,晚上很迟安眠。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强,早早就运用语音系统软件上网收发邮件、扫描阅读文章、批改学生的电子文本作业,计算机已经成为她另一双关注世界的眼睛。

■在哈佛的毕业典礼上,当主持人念到杨佳的名字时,全场几千名师生集体起立为这位了不起的学生鼓掌

杨佳一直自豪于自己任教的地方是中国科学家的摇篮,浓郁的学术气氛时时激励着她不断进取。学校提出要将自身办成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高等学府,这让杨佳也感到振奋,作为其中的一员,她渴望亲身感受什么是世界一流。

杨佳对自己的标准是不读则已,要读就读最好的。2000年,作为中国科学院派遣的高级访问学者,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当时国内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肯尼迪学院的MPA专业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排名第一。杨佳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

肯尼迪学院是哈佛最国际化的学院,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竞争十分激烈。对杨佳来说,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因为机会难得,她选修了十几门课程,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规定。在哈佛攻读学位,对谁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就杨佳而言,更是要花费多于常人几倍的精力。课堂上她和同学们一起听课、记笔记,不受半点特殊照顾,下课后她要先扫描下老师布置的几百页资料,然后再一张张听计算机读盘。原来在国内使用的那些软件明显赶不上阅读的数量和速度了,她又自学了美国最新的语音系统软件。每天的时间就这样安排得满满的。

取得肯尼迪学院的MPA学位,需要8个学分,杨佳不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拿到了10个学分,而且各门成绩都是优秀。其中一门课程是哈佛大学顶尖教授大卫·戈根开设的“领导艺术”,杨佳凭借她优异的表现和一篇题为《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的论文,赢得了戈根教授的青睐,获得了全院最高分A+。按照规定,肯尼迪学院不允许教授打出如此高的分数,杨佳以她的实力和个人魅力,在哈佛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年之后的毕业典礼上,当主持人念到杨佳的名字时,全场几千名师生集体起立为这位了不起的学生鼓掌,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此情此景让杨佳深刻感受到这一年的苦吃得的确值得,肯尼迪学院的负责人在致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的信中也这样写道:“大家这样做,不仅是对她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代表的国家的美好、智慧,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的肯定……”

■读书-教书-听书-写书-再教书,这也许是她生命里注定要经历的轮回

回国后,杨佳在研究生院开设了《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两门新课,这在哈佛大学都是顶尖级教授所开设的课程,杨佳获得了他们的特别许可,她希望在引进哈佛课程的同时,能结合中国的实例,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在授课形式上,杨佳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开放自己的课堂,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走上她的讲台。她认为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让人看问题更加全面。新课的反响很好,学校还提出将她的课程作为远程教育内容,进一步推向全国。

新的研究方向并没有影响杨佳常规的教学内容,她同时还在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英语课程,忙于教学,让杨佳乐在其中。作家刘恒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用“读书-教书-听书-写书-再教书”来串联她的生活,这也许是她生命里注定要经历的轮回。

过去那段痛心的岁月已经过去,她不再多想,因为抛开眼睛,她已不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遭遇痛苦反而使她更努力地去接近自己的梦想。她曾连续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荣获“第四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从1997年至今,她还担任中国盲协副主席和北京市盲协副主席两项职务,为真正解决残疾人的困难,尽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得知杨佳的事迹后曾致函教育部长陈至立,高度赞扬了她乐观、自信、自强、爱国、敬业的精神……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致研究生院党委的信中这样写道:“从《科学时报》读到杨佳同志从哈佛学成归来,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我又一次看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杨佳对这一切想得很清楚,每个人眼前所拥有的,都是靠自身实力赢来的,每迈出的一步都与日后要走的路息息相关,并不存在健全人残疾人之分。在哈佛结束了戈根教授的课程时,杨佳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全班同学说了这番话。她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周遭催人奋进的气息,并且把握机会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明天是国际盲人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估算,目前全世界盲人为4500万,低视力患者约为盲人的3倍。全世界每5秒钟就会出现一个盲人,每1分钟就出现一个盲童,每年将有700万人成为盲人。

据全国残联调查结果,估计我国目前有视力残疾者1200万左右,其生存状况理当引起关注。

中科院盲教授杨佳无疑是位佼佼者。她说,每个人眼前所拥有的,都是靠自身实力赢来的,每迈出的一步都与日后要走的路息息相关,并不存在健全人残疾人之分。她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心中却是一片光明。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