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两弹一星”从保密到家喻户晓

2021-09-02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1998年12月,张劲夫同志接受记者采访。刘振坤摄

  1955年初,党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随后党中央又相继作出了研制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决策。1956年我国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就是以两弹为主要核心内容的。1956年初,党中央为此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两弹一星”研制工作随即先后启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原子弹与导弹结合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界取得的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就,是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尖端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属于绝密工程,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此以身许国,隐姓埋名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情况才逐步披露,并引起了海内外各方面的注意。如美国出版的《中国原子弹的制造》利用公开资料分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情况;我国出版的《回顾与展望: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表了一些重要当事人的回忆。但具体的研制情况,特别是在“两弹一星”攻关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些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并不为外界所知。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主力军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科院投入全院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为“两弹一星”作出了一系列关键性贡献。当时的院党组书记张劲夫是全院国防科研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几乎全程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组织领导工作,是最熟悉“两弹一星”研制的当事人之一。1998年底,为了迎接建院50周年,中科院院史研究室主任樊洪业约请《中国科学报》记者刘振坤采访85岁高龄的张劲夫同志。访谈录《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披露了12年远景规划的制定、两弹配套的“四大紧急措施”、反右运动中保护科学家、科学十四条的出台等大量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1999年1月在《科学新闻》周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建议张老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中科院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情况。在路甬祥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刘振坤协助张老撰稿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一文。该文详实地记叙了中国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情况,披露了40多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文章先印成单本,分送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领导与科学家审阅。1999年4月27日,江泽民同志亲自打电话给张劲夫说:“这段历史不但要让全国人民特别是中青年知道,还要向全世界公布。”5月5日,新华社发表张劲夫署名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次日《人民日报》等报纸均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此文。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朱镕基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工作的伟大成就,全面地总结了“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精辟地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明确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

  这次表彰大会以后,全国掀起了宣传“两弹一星”及相关科学家的热潮。有关单位在发掘“两弹一星”史事和相关科学家事迹以及宣传“两弹一星”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四川绵阳“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两弹城)、北京怀柔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相继开放,不但推动了“两弹一星”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对新世纪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两弹一星”成为激励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的重要动力。

  (作者:王扬宗,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